南方都市报讯 2010年以来,北京的外地家长团通过走访、北京市教委,组织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在QQ群、微博、“我要高考(微博)”网站等线上线下联系,已经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行动网络。“胡杨”、“一生”、“跳舞”、“游子”等除了仍在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异地中高考权利外,还担当了家长团的核心志愿者的角色。在北京市的7个区,这个家长网络还拥有各自的召集人。
他们利用法律界专家学者、NGO的支持,媒体的跟踪报道和微博等自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地推动着北京的政策前行,提升自身力量,也保证了异地中高考的问题持续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中。北京市的一位研究员透露,“家长行动制造的压力,确实会对北京市的相关教育政策制定部门带来影响”。
2010年北京市落实非户籍生小升初的同城待遇,就被家长团视为至今最显著的战果。今年5月,家长团再赴北京的丰台、通州和昌平区,推动了当地对这一政策的落实。
核心家长们为此辞职、旷工、自掏腰包……“跳舞”发觉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我不再只是员工、母亲和妻子,而成为一个更独立的社会人”。对于那些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关心政策制定的家长,“就像我老公一样,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非户籍高三生去留难定
北京房山琉璃河中学,高三学生林何参加明年高考的希望就要破灭了。这个月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开始网上报名,林何等本校的六七个外地高三生都报了名,结果被学校要求删除,林何没有理会。
他不理解,从小在北京长大,和同学一样地读小学、初中。因为父亲是北京户籍,他可以在北京参加中考进入高中;但到了高考,因为他的户籍跟随母亲在四川广元,除了去到那个陌生的“故乡”参加高考,他就没有办法在国内读大学。
12月6日,林何和18中等多所学校的8个高三学生在海淀区的一处咖啡馆见面,等待来跟他们分析政策动向的北大教授张千帆。随后9个学生中的5个,用摄影记者的相机录制了一段视频。7分多钟的视频最后取名《异地高考,我有话说》,上传到林何等的新浪和腾讯微博,他们面对公众讲述自己的经历,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9年,林何从良乡二中毕业后曾听从校长的建议回到四川读高一。“县中里上课讲四川话,教材也感觉比北京的难”,母亲何青容在校门口租了房子带林何一起生活,他还是难以适应,一个学期后,何青容也病了,母子俩只能于2010年回京。
回京后,林何进高中紧张备考,何青容则加入了为随迁子女争取异地高考权利的家长们的洪流。她每周四去或北京市教委申诉,参加家长们的讨论会,虽然不会上网,也密切地追踪家长们的各种活动。她相信这样做有用,“北京小升初的政策,不也是家长们推动出台的吗”?
8月31日,发通知要求各地在今年年底前出台异地中高考的具体办法。“今年的高三学生到底怎么办?”10月25日,外地家长们向北京市教委提交了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尽快公开就读地中高考办法的研究情况和实施时间。11月15日,北京市教委公开答复随迁子女家长称,“研究起草的北京异地高考方案经市委、市政府会议审定后原则上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这给了外地家长错误的希望。”“跳舞”说。11月21日晚发布的高考报名通知,落款日期是11月6日,其中没有涉及外地高三学生的报名办法,12月1日开始的网上报名也没有解释。家长们询问北京市教委为何不及早发布准确的信息?得到的解释是10月23日,北京市教委网站最下面的高考报名答问中,告知一名高三外地学生的家长“没有政策出台,尽快回原籍考试,以免耽误孩子”。
12月5日,北京高考网上报名结束。离北京市教委承诺的年底出台政策时间也所剩无几,林何等仍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
争取到小升初同城待遇
2009年,“胡杨”从新疆电厂辞职,带着孩子军军投奔在北京做医疗器械生意的丈夫。那时北京的小升初还没有向外地户籍学生开放,他们一家都是上海户籍,该读六年级的军军未来在北京升初中困难,“胡杨”就带着军军回去上海读初一。
在上海的初中读了一个月之后,温州来京的家长章冬翠打电话给“胡杨”,劝她回京,“小升初的问题可以解决”。考虑到不用两地分居,“胡杨”真的带孩子回了北京。但当她真的见到了章冬翠之后,觉得“靠指着鼻子骂官员的农妇去改变政策是不可能的”。
她这时还不知道“社会运动”这些词,通过关系认识了一家法律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之后,她想的也是“依靠他帮助找学校,没想过要为别人”。
此时鼎晖创业投资合伙人及创始人之一王功权的孩子也面临着外地户籍高考的问题,他和法律学者提出应该发起家长参与的社会运动,“3年内在北京解决外来人口的小升初和中高考问题”。为此他们和家长还捐款3万元设立了行动捐款账户。
2010年3月,“胡杨”、章冬翠和志愿者严野,开始一个星期两次跑海淀区和北京市教委,要求解决小升初的问题。为了给教委施压,他们在学者的建议下已开始征集家长签名。跟着一位海淀区,家长第二次才得以进入海淀区教委。第三次去时办公室主任才答复他们,“小升初,海淀区没有政策”,让去找北京市教委。
“胡杨”等一到北京市教委就被让到了办。十几位家长和媒体记者几次之后见到了教委的一位处长,对方答复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里没有关于覆盖非户籍生的规定。家长们摆出《义务教育法》第12条,要求北京市教委将国家政策写入文件,明确当地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否则就依法起诉。
3月下旬,“胡杨”等十几位家长和媒体再赴北京市教委时,这位处长告知他们“政策已经写入了”。于是3月底家长们开始转移到海淀区教委,要求落实北京市教委的这个政策。区教委主任第一次出来见了家长,答复政策不可能执行,“外地孩子这么多,我们中学的资源很有限”。家长们再次用“依法起诉”倒逼。
4月底,“胡杨”的女儿回来说学校发了小升初信息表,自己不能填报。到5月底,女儿的小升初信息表可以填报了,学校通知非京籍家长去开会,会上告知小升初本市户籍学生优先派位,若派满了学区内的外地户籍学生就在相对较远的3所学校派位。
推动海淀区落实小升初同城待遇的成功,让家长们极受鼓舞,“更多家长寻找组织,网站和QQ群开始筹建,下半年家长的签名也过万了,在媒体上引起轰动”。“胡杨”说。
2005年带着儿子从河南郑州迁居北京、投奔丈夫的“跳舞”,供职于北京一家财经媒体,此时也开始加入请愿团线下的家长会等活动。
家长行动网络成形
非户籍生小升初同城待遇解决后,2010年6月,6位家长开始第一次去走访,推动异地中高考问题的政策启动。“从有意识到行动很难。”“跳舞”说,观察了半年后,她才第一次跟着家长们去了。“去了也不知道跟谁谈,说什么。”
她记得有一天,20多位外地家长在一天的时间里在、市教委、市办和市政府的窗口来回奔波,坐公交车、倒地铁,沿着河堤排着队三三两两地走着的都是人到中年的家长,十分感慨。
最后家长们都发现,只有和北京市教委的办才是“唯一能接收家长的资料、说两句再被打发走”的地方。8月底发通知要求各地在年底前出台异地中高考政策后,他们从每月最后一个周四赴,改为每周四去北京市教委,在媒体的关注下,把这两地变成了一个申诉的舞台,穿着“教育公平、以人为本”的白色T恤,踩爆“我要高考”的黄色气球,“两会”前要求和袁贵仁部长对话,办行动历程回顾展,申请信息公开……
今年以来,这个“舞台”也渐渐成为京籍和非京籍人士对峙的“战场”。7月5日这天,门前开始出现第一个来和外地家长对峙的北京市民。10月11日,北京市教委门前来了七八个拍照和骂“滚出去”的北京市民。10月18日,30多位北京市民阻挠请愿方的志愿者打开摄像机,周围居民录下了这段冲突升级的8分钟视频。11月29日,来到市教委门前的50多位市民与家长团发生肢体冲突,“他们还故意在垃圾桶里放火,把消防车叫去了”。“一生”澄清“这些前来挑衅的大多是北京的年轻市民,并非京籍家长”。
为了壮大力量,请愿团四处征集外地家长签名。“胡杨”等跑海龙大厦、五道口、金五星市场、蓝岛丽家家居城、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甚至直接去外地孩子多的学校等家长。如今,包括网络已经征集到10万签名。
2011年3月和5月,他们还在学者、NGO的支持下召开小升初和异地中高考政策的研讨会。张千帆等北大清华的宪法学者、陈丹青、冰心的女儿吴青等都是座上宾。这年10月,他们甚至召开了“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民间方案”的新闻发布会。“尽管每一次活动的场地都被迫频繁变换。”
家长们的“成长”
“跳舞”第一次去参加研讨会时,还不太能听懂学者们所说的权利,记得有一位学者说“家长们这么做是以卵击石”,她还很不高兴,“依赖专家和媒体来当救星的路都是走不通的,家长们作为一个弱势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只能依靠自己”。
2010年底,家长们在法律学者的动议下开始游说全国。网上搜集他们的邮箱地址,给他们邮寄了100多本家长签名册,留下电话的“胡杨”只收到了3个回复。他们联系每年呼吁放开北京“绿卡”的茶企董事、全国俞学文,约见了他的夫人、北京市朱丽莉。2011年北京“两会”,朱丽莉后来顶着压力联名十几位北京市提出议案。
今年全国“两会”,“游说的影响力一下子爆发”。家长们事先搜集了4000多位全国和政协委员的联系方式,快递出2494份议案提案资料,并在“两会”期间广泛联络媒体报道家长案例。全国“两会”期间,副部长杜玉波表示,的“高考方案”“上半年”就会出来。
去年11月17日,腾讯网《记录》栏目跟拍了非京籍家长张建党和天津家长赴请愿的视频,并推到了新闻首页。“原来不足20个QQ群,一个月增加到50多个QQ群。”“一生”说。
2011年7月,从内蒙古包头来京的IT从业者杜国旺(“一生”),加入并成为家长行动网络的核心成员,召集家长开会策划行动和讨论分工,到这年底,形成了“胡杨”总体协调、“一生”联络学者、“跳舞”联络媒体,“游子”统筹各区联络人的工作团队,并对各区团队做了层级化分工。
“跳舞”觉得自己和“胡杨”、“一生”的不同在于,“我不是斗士,只要我的孩子的中高考问题解决了,我就不会再参加行动”。她的儿子今年在北京读初一,“如果政策不达标,明年我们会送他回郑州,进寄宿制学校,或者我辞职回去带他”。
做过中小学(微博)老师的“一生”则制定了一个“从推动教育公平,到推动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系列计划。但如果孩子不能在国内参加高考,“我会卖了房子让他出国,北京对我则没有任何留恋,会考虑换一个城市居住”。
山东家长“桃源”的孩子已经回到家乡读大一了,关键时刻她还是会站出来参与北京外来家长的行动。“我们争取的是做人的尊严,不能让别人的孩子重蹈覆辙。”她说。
“依赖专家和媒体来当救星的路都是走不通的,家长们作为一个弱势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只能依靠自己”
———家长团成员“跳舞”,她2005年带着儿子从河南郑州迁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