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1963年2月22日,来到了上海的红都剧场,观看沪剧《红灯记》,其实她之前就看过了剧本,演出后,借口身体不好,没有接见演员,但在中场休息的时候说了一句“这出戏很不错”,之后通过副部长林默涵给中国京剧院下达了排练任务,沪剧剧本交给了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兼副院长阿甲的手中,《红灯记》便是抓戏剧革命要“立”的第一部戏,京剧《红灯记》的演员阵容颇强,加上阿甲编导功力深,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中一亮相,便获得了满堂喝采,不过在被确立为样板戏之后,到1970年为止,《红灯记》前后改动达到两百余次之多。
其中采纳了两条群众提的改词建议,还有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多番修改意见,所以阿甲等创作人员一直坚持《红灯记》是集体的智慧,则七次接见了剧组,据回忆,每次提出一堆烦琐的意见,比如关于铁梅的奶奶衣服上的补丁,她批评样式不合适,在样板戏创作过程中所作的指示,曾被汇总为一本名为《同志论文艺》的小册子,日本学者竹内实诙谐地谈起读后感,如果从这些资料来看的指示,让人觉得很像是一位曾信奉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在逐个地对舞地新人的演技进行极其诚恳,既严格又慈祥的指导,在的修改下,发生最大变化的是男主角李玉和的形象,原来电影中的李玉和像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他胡子拉碴,不修边幅。平时好喝上两口,还经常挨母亲的训,经过修改之后的《红灯记》,李玉和成为了高大、刚健、挺拔,没有一点缺点的人物,适应了新的意识形态的需要,李玉和的角色也得到了突出,说“铁梅只能是二号人物,要给一号人物李玉和让路”,这就是总结的“三突出的理论”。在所就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样板戏的典型特征,遭到很多文艺家的诟病,样板戏还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就是主题先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意见,都是剧组要执行的“指示”。演李玉和一角的李少春,对的“指示”不愿句句照办,剧组怕得罪,后来将李少春换了下来,由预备角色钱浩梁取代。编导阿甲也由于“不听的话”,被迫离开了剧组。
样板戏《红灯记》剧组 谁不听指示就要被拿下
2019-10-22 21:39:19
相关推荐
- 中考英语趣味短语——not all there 2019-12-08 20:08:37
- 维持的同义词 2019-09-03 07:58:16
- 悠闲的同义词 2019-11-15 10:02:32
- [独家]四川省南充高中2011年素质技能邀请赛(自主招生考试)试题 2019-09-25 18:35:43
- 科学史上的今天——1月18日 2019-11-19 07: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