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谁来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之重

2019-11-26 16:31:52

国家统计局一项最新调查显示,高昂的教育费用已成为有适龄子女居民家庭中一项沉重的负担,有七成的家长觉得难以承受。
  
  为减轻公众的教育负担,国家采取了不少优惠政策,如:义务阶段学杂费实行免费;从2009年1月1日起,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和借读生杂费等等。按说公众的教育负担不应该是加重,反而缓解才是,可是为什么七成家长仍然感到压力过大,难以承受教育的费用呢?教育费用之重,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教育花费位居
  
  家庭开支首位

  
  据调查者介绍,此次调查的范围为黑龙江省16个市县的1220户家庭。调查显示子女平均每人每月消费金额在600元以内的占37.4%,600元至800元的占23.8%,800元至1000元的占18.9%,1000元以上的占19.8%。有70%的受访者认为教育费用支出过高。
  
  这些费用主要包括补课费、择校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同时在近日央视曝光的八条“教育潜规则”中,几乎均涉及到金钱问题。
  
  据了解,央视曝光的八项教育“潜规则”包括,择校、择校费、奥数、升学率、重点班、违规补课、有偿家教、培训班,这八项几乎均涉及到金钱问题。
  
  在这个数据之前,我们看过类似调查。2006年,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
  
  家长盲目跟风是客观因素
  
  “现在抚养一个孩子实在太累了,父母赚的大多数钱都供他读书了。”北京一位家长感叹说,“学校收费高,另一方面为了孩子将来,又不得不跟风送他去学这学那。”
  
  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小陈家住北京西城区,她详细算了一下自己大学四年花费:4年约需要大学学费2万元;住宿费,4年6000元;住校生活费,家里每个月给800元,800×12×4=3.84万元;书费,学校要求每年交书费700元,自己课外买的书一年约300元,4年4000元;大学本科四年买衣服、CD、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花费3万元左右。
  
  这样,光是大学本科四年花费就达到10万元。除此之外,从五岁起学习钢琴,后来又练芭蕾;高考之后,她还动了一次激光准分子治疗近视的手术,花费1万元……
  
  现今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不管价钱高低,只要有特长班都报名参与,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还有一些家长不是根据自己家庭和孩子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进行教育投资,而是看别人的孩子学什么,也让自己的孩子学什么;看别人的孩子转学,也要想办法将孩子送到所谓的好学校去。结果钱花得不少,收效却不佳。
  
  而对孩子的溺爱也会导致家庭教育支出过多。家长总觉得不能亏待孩子,为了不苦着孩子,便有意纵容孩子“吃好穿好”,导致孩子不知节俭,花钱过于大方,甚至有的孩子过个生日要花上千元。孩子日常生活费支出过多,也直接导致教育费用的上涨。
  
  家长在教育方面的盲目投资,既是教育投入的浪费,也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进行教育投入,家庭的教育支出或许可以有所降低,家长也就可能不会感到教育的沉重了。
  
  显然,要降低家庭教育费用,政府必须首先尽到责任,但公平地说,家长盲目进行教育投资,也是造成当下教育费用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客观因素。
  
  针对此现象,教育学者,杨水平指出,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家长需要理性对待,即不要盲目跟风,又最好能够进行教育储蓄规则。
  
  多方合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
  
  自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中小学收费呈下降趋势。农村义务教育也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但是与此同时,各种名义的择校费、赞助费仍然动辄上万元——各地教学质量较高的重点学校,成了家长们“围猎”的紧俏资源。
  
  家教的费用高也是原因之一,现今有些教师都是双重身份,校内是老师,校外是“保姆”,有的教师在家里开设了课堂,包吃、包住、包学。为了能使自己的“生意好”,一些老师上课不认真,敷衍了事,说一半留一半,故意让学生听不懂。因而一些家长只好寻求课堂之外的教育,求着老师家教,一个在老师家“三包”的学生每月最少也得一千元多,一年下来要花不少的家教钱。
  
  这一现状的形成,不可回避有政府投入不足和不力的责任。比如,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各学校之间发展极不均衡,优势学校凭借良好的教学条件,收取高额的择校费;学校在食宿方面投入不足,学生的住宿费用过高等。而不力使得一些学校乱收费,又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
  
  报告中关于“教育投入”的承诺令人振奋,但要打消人们的顾虑,仅增加投入还不够,需要做的还很多,如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使高校育人方向与市场更加接轨,使就业渠道更加畅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