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数学教师的引导作用

2019-12-10 21:22:29

李定伟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它在培养人的抽象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因心理差异增大、心理失衡以及所处的环境影响,很容易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了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和引导,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只是高强度或长时期的持续学习,因此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不高,厌学心理严重,也有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急于求成,不注重学习中的归纳总结,遇到题目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以致于考试经常失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当然,他们认为自己也下了功夫学习却没有效果,从而产生焦虑、畏惧、颓废、伤感等负面情绪,影响后继学习。对于松散、懒惰的学生而言,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他们往往再不去探索,而是习惯性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缺乏自主学习和创造的精神,很多学生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教师讲解过的题型,遇到一些新题型和考察逆向及多项思维的题目时则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放弃。
  
  此外,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师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只是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后,进行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并向学生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而已。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会越来越麻木,渐渐地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鉴于上述各种成因,作为新课改的探路者,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从转变教学思路着手,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发挥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
  
  首先,在教学中要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辩论的理想场所。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应该增强自身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其次,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和利用,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教材的密度、广度和深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白数学学科的价值,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程讲授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并深化,通过加强学科间横向联系,促进兴趣互补,也可以通过提问题、设置活动等模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到学习动力的转化;在教授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可对同学们设置难度适中的题目,锻炼同学们的意志力,让他们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并对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对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快乐学习。(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