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2019-11-18 15:59:29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目前的高中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越来越辛苦,学生学得越来越艰难,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有的一点点灵气、一点点个性、一点点棱角都基本上被磨平了,一个个被训练成了考试的能手,一部分成为成绩优秀,但是就没有个性、没有创新能力、缺少应变能力的‘高分低能’生。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和现实问题,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方案之一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概念、方法,拥有现代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技巧。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即使有精心准备的教案,其结果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在用一双精制的鞋强行把学生的脚往里塞,至于合不合脚,则不管。从设施新课标教学中,广东省已经迈入第三年,但是不争的事实是,以前,只是高二、高三周六、暑假进行补课,现在,有些学校高一也要补课了,不补就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是由于我们还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教师深怕讲得少了,学生知识不全面;怕练得少了,学生接触的题型不广,学生高考吃亏。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标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基本教育思想,也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学理念,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技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1.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 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简单的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无效低效或负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而负效教学是指学生对教学产生抵触、排斥、厌恶的学习情绪,干扰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3. 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

  (1)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它一定会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延续形成了的传统。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 “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中,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规律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①原子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大,离核越近的空间越小,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少,离核越远的空间越大,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多。②比喻,同学们在不足一岁前,由于生活能力很小,总是在父母亲的身边,生活的空间非常小;上幼儿园、小学后,由于生活能力强一些了,生活的空间也大了一些,在父母身边的机会少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生活能力不断增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离父母亲也越来越远。由此使学生理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离子键中离子键的概念: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学生容易把相互作用理解为相互吸引,解释相互作用时我是边演示,边讲授‘当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到一定距离时,由于存在电子层和电子层、原子核和原子核是相互排斥,当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时,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又如:《化学平衡》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社会事例,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阴凉没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而冬天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温暖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⑵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总是往没有那么拥挤的地方移动。……。任何事物在发生变化时均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2)有效“提问”和讨论、思考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助性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

  化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更重要是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状态,它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我们在初中学了哪些反应类型?”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结果物理反应、化学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通通都说了,甚至还有说其他反应的。而其意图是要学生回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⑴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氧化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是——学生回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⑵还原反应是——学生回答:氧化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⑶然后请学生各写出两个对应反应方程式。”接着根据学生所写方程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的反应里,氧化铜里的氧被碳夺去生成了单质铜,是还原反应。那么碳单质发生了什么反应?”——学生从生成物CO2容易的出是跟CuO里的氧发生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再分析引出一种物质被氧化时,必然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氧化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3)有效“实验”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化学实验为观察实验、实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有效实验,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才操作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突出方法、技能,还是现象、反应本质。有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知道反应原理,可能教师演示现象会更明显,实验效果会比学生实验更有效。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离子键》、苯与溴的取代反应等。有一位老师在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科学探究》时由于在把握实验的主要目方面可能不够准确,同时在准备实验时也不够充分,出现了以下问题。①在课堂上请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弱时,由于没有统一的参照对象(等量的固体,而且要量足),同时加水10mL用的是15×150mm的试管,结果溶液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一半,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振荡,也就不可能得出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结果。②接下来该教师又请了另外两位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由于固体质量、盐酸浓度、加试剂先后顺序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好,也似乎看不出明显的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更剧烈。③不知是学生紧张还是老师紧张,最后该老师请了另外两位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的分解实验比较,让一个学生取Na2CO3进行加热分解实验,另一个学生取NaHCO3进行加热分解实验,不知道是学生没有听清,还是学生紧张,结果两位学生都是取的碳酸钠(Na2CO3)。这样的实验,不仅让课堂出现冷场,而且,让学生今后不大敢于在师生面前做实验。可以说是低效实验或负效实验。由此说明,有效实验,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实验,还要精心准备实验,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实验的目的、功能必须清晰可见。尤其是要学生做的演示实验更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偶发性因素、学生心理因素、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教师的意图等。例如: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弱时,如果能够根据Na2CO3和NaHCO3的溶解度大小,先称好等量的固体,改用18×180mm或20×200mm的试管就容易得到较理想的效果。做Na2CO3和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的实验,本人认为原初中实验比较好,即先将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分别加入小气球里,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1-2mol/LHCl3mL,将气球扎紧在试管口上,如图1,实验时同时将试剂倒入试管里,实验简单、方便、安全,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做实验有成就感,同时实验目的也得以体现。学生印象深刻。而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分解实验比较,则可以用大小试管同时进行,大试管装Na2CO3,小试管装NaHCO3,如图2(实验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看到Na2CO3,不分解,而且NaHCO3受热温度不用很高即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Na2CO3,碳酸钠加热不易分解,NaHCO3加热到270℃即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同时有水产生,)。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高考,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

  来源:教育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