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家门口破了洞的篓子看到王辛未若有所思的样子,她正在努力破除生活的压力。
王辛未到屋子不远处的山坡上的菜地里摘菜。
王辛未在猪圈旁洗菜。
王辛未和妹妹坐在椅子上看书。
窝棚里的憧憬
——宜昌棚户区女孩高考考了602分,报了香港、广州的大学,她“很想出去看看”
25日一早,用家里唯一一部通讯工具——爸爸的手机查到高考成绩是602分后,19岁的宜昌市一中毕业生王辛未回学校拿高考成绩单,并和老师商量着填报志愿。
山坡上的窝棚
所谓的“家”,其实只是一个窝棚,破旧的砖房加上屋外搭建的厨房,不过20平方米,王辛未一家五口就挤在这里。
外面4平方米的空间是“客厅”,一家人每天在这里支起桌子吃饭。“家具”几乎都是捡回来的,凳子没几个是稳固的,仅有的家电——洗衣机、电视机也坏了。
旧衣柜隔出一个小小的区域,刚好放下一张床,这是父母的“房间”,再往里走,又用柜子隔出一角,就是姐妹三人的住处。这间“房”的房顶没有一片瓦,就是一个雨棚。
从市中心乘车半小时,再穿过灰尘满天的建筑工地,沿宜昌市伍家岗区金龙路走到尽头,然后沿山道走20多分钟,是一片散乱分布的棚户区。这里散落着11户人家,王辛未一家五口在此住了15年。
6月29日傍晚,王辛未忙着提水、摘菜、帮妈妈做饭。这顿饭虽然不见肉,但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窝棚里不时传出笑声。
饭后,王辛未拿出一个小袋子,头天她应同学之邀第一次吃了肯德基,剩下一个蛋挞,她带回来给妹妹尝鲜。妹妹掰下一点往妈妈嘴里塞,妈妈不肯吃,王辛未拿着印有外国老爷爷头像的袋子看了又看。
她想出去看看
站在山头可以远眺城市的繁华。高考结束后,王辛未常待在这里。“小时候我觉得自己挺脏的,住在猪圈旁。4岁那年一家人从重庆奉节来这里,我连话都不敢说。”看着远处耸立的高楼,她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未来的我最大的变化,应该是胆子会变大。”
王辛未早已打定主意学医,所以选择了中山大学。“眼看家里老人病了却束手无策。等我当了医生,我爸妈就不怕得病了。”
“学医一开始肯定很恐怖,解剖之类的,我想想就怕。但是,只要我愿意,就可以克服这些恐惧。” 作为“大姐”,王辛未从小练就了胆量。从小学到高中,她放学后经常走夜路回山上的家,父母不在时还要照顾两个妹妹。
王辛未提前批填了香港中文大学,第一志愿是中山大学,第二志愿为东南大学。她对这些学校的印象,来自于同学和老师的描述。“他们说这些学校都很好,很漂亮,香港、广州是什么样子,我很想出去看看。”
最后的担心
现在,王辛未最担心的,是上大学的学费。
她家靠种橘子为生。去年,10亩橘子只卖了千把块钱,连农药钱都没赚回来。无奈,父母去建筑工地打零工,一家五口全靠他们每月不到2000元的收入。幸亏学校免了辛未和小妹的学杂费,她们才没有失学。
“我现在付不起学费,但我可以贷款,如果有好心人资助,我也会接受,等以后我有能力时就可以偿还。”在宜昌团市委的帮助下,她准备到市里一家公司打工。
说起种种艰难,王辛未的音调一分也没有降低。家里穷从未让她离群。同学逛街,她也去,只是从来不买东西;大家谈论流行音乐,她也跟着听,只是三姐妹共用一个90元买的MP3.唯独7月4日班上同学要聚会,每人凑份子要出50块,她犹豫了……
天色渐渐暗了,王辛未支好蚊帐上床捉蚊子。1.5米宽的床,三姐妹天天挤在一起。没有蚊香,只有一把落地扇。炎炎夏日的每一天,三姐妹就在这里度过。读初一的小妹学习很棒,上高一的二妹因户口不在宜昌,将回老家读书。如果王辛未能如愿上中山大学,这个窝棚也许很难再这么热闹了。
她们有她们的世界……
激情、理性同在
用责任视角
把构成历史的碎片
一一存档
来源: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