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体罚学生的六种心态

2019-10-22 20:20:53

教师体罚学生的六种心态


当前,时有教师体罚学生的事情出现,细细分析,教师实施这一行为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


一、情绪冲动型

这类教师体罚学生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教育的目的,他们在主观意念上是没有目的性的,纯粹是因为情绪波动,行为冲动的自然结果。比如在课堂上,一个学生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教师批评后学生竟然顶嘴,态度不屑以顾,教师顿时怒火中烧,生气得本能地一巴掌打过去……教师往往在事后为自己如此打了学生感到后悔沮丧,大都会自我谴责:“我怎么这么不理智啊!”

因为这种体罚不是教师有意为之,教师的行为是被动的,是被自己过激的情绪所控制的,所以教师很容易失手对学生造成较大的伤害。此类行为一般发生在初为人师的年轻教师身上,他们血气方刚,易冲动,有些还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常常陷于感情用事的泥潭中,因打了学生而后悔,过后又难以克制自己,反反复复。要想真正克服这种体罚,教师就要在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上进行不懈的努力。


二、打击报复型

这种体罚,是教师常常自认为所谓的“师道尊严”被学生伤害了,个人的人格自尊被学生践踏了,做老师的面子被学生撕破了,还有就是在工作上想争取的某些“名利”被学生拉了后腿了等等,因此对学生采取了暴力行为。教师的主观目的是很明确的,不是为了“教育学生”,而是出于对学生的排斥和憎恨,通过对学生肉体的打击折磨,以求得自己心理上某些快感的满足和怒气的发泄。当一般的体罚行为达不到这些心理需求时,他们就会变着花样来加大体罚的力度,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身心上都能有所伤害,有时学生的痛苦越多,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兴奋感。

这类教师要么师德低下,要么品行恶劣,要么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缺陷与障碍,把自己对学校、社会或其他的不满不平以及烦躁、焦虑、压抑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很多时候,他们还会因此失去“理智”,做出在旁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事来。比如,教师因一个学生在背后给他取了难听的绰号,觉得自己没了脸面,就在课堂上让全班学生都来用巴掌打这个学生的脸。再比如因为几个“差生”只考了二三十分,教师认为他们大大地影响了自己班级的平均分优秀率等等,以至没法达标拿不到奖金,就把他们抓到办公室拳打脚踢……

虽然这类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里只是极少数,但危害却是严重的。要想杜绝此类事件,最好是让这类教师离开或暂时离开教师岗位,通过各种渠道让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进行一番调整和“修炼”,如此方能利人利己,否则基本上是“鸡飞蛋打”害人害己。


三、武力震慑型

有些教师体罚学生,是因为其骨子里崇尚“学生不打不成器”、“学生不打不怕你”的观点,一旦有学生出现“问题”,尤其是所谓的“屡教不改”时,他们就会采用“武力”,使学生尝到肉体上的疼痛,从而服从、屈服、害怕教师。比如有学生由于偷懒总是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就会打他手心,打得他眼泪直掉,保证下次不敢了,而其他有此苗头的学生看了心惊肉跳……不过,此时的学生大都不是敬畏教师,而是害怕其手中的“戒尺”,一把戒尺只是在表面上简单地掩盖了学生“问题”的存在,实际上还可能加重了“问题”。

这类教师使用“武力”通常都会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因“生”施“罚”,大都是打学生的手掌心、臀部等不是要害的地方。此类型的体罚同“打击报复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多少还是为了“教育学生”的,而且还是理智的,所用的“武力”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的。当然,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武力”有了耐受力,产生了“免疫力”,那么其所谓的“震慑”也就形同虚设,教师也会顿时变得无计可施无可奈何了。而且在此情况下,学生在心理上更会同教师习惯性地对抗起来,变得叛逆、固执、偏激……要是教师不放弃“武力”,他们反倒都能从中获得战胜对手的快感。

要知道,教育是心灵的耕耘,岂能用简单粗暴的“武力”所能实现?要是真能如此,那用一把“戒尺”谁都可以把德育运用自如,谁都可以升华为“灵魂的工程师”了!武力可以征服肉体,但征服不了心灵,反而常常是激怒了心灵——当这类教师的武力震慑没了效力时,有些教师又会把“体罚”演变成下面这种类型了:


四、敷衍应付型

此时的体罚,已是教师敷衍应付“问题生”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手段了,教师已不再考虑体罚的能否有效,反正只要学生出了难以处理的“问题”,就打,打好了就算是把“问题”处理完毕了。说得实际一点,这只不过是教师在向全体学生摆个“教育”的样子,搞个形式上的交代罢了。这类教师对“教育”不想有什么收获和突破,只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部分教师可能因生活、工作上的种种烦恼和困惑沉不住气潇洒不起来,变得浮躁颓废,一旦再加上平时缺乏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上的积极改变,以至使体罚由“敷衍应付型”升级为“苦闷发泄型”:


五、苦闷发泄型

这种类型的体罚,既有教师情绪冲动的成分,更有教师心情忧愁压抑的阴影。比如一个学生因某种可以理解的原因而上课忘了带课本了,要是在平时,教师完全可以接受,提醒一下就好了,可恰恰碰上教师近来几天心情糟糕、心理忧郁,学生的这一小“问题”也就无辜地成了点燃教师“体罚”的“导火线”了——教师一把将学生拉出座位,用手指戳着他的脑袋骂了:“你的木脑袋哪儿去了,反正不带书,你就不用上课算了!”多数情况,学生都是出乎意料地被教师莫名其妙地“体罚”,很是迷糊地受到伤害。

在这类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一般也会受到感染,变得焦虑不安、提心吊胆、无名的忧郁、富有攻击性。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不及时改变,迟早会同化一些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也患上苦闷发泄的毛病……这类教师除了先去调理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再来上课之外,别无他法,否则难免出事。因为教师对这类型的体罚出现的后果不会象“情绪冲动型”那样事后具有反思性,他们基本上是无能为力地“破罐破摔”,而且还可能越陷越深。从这点来看,其结果的严重性也可能超过了“打击报复型”。

回顾上述五种类型的“体罚”,勉强还谈得上和“教育学生”有些关联的,也只是“武力震慑型”和“敷衍应付型”,但是无论教师承认与否,这两者从本质上看,不过是教师要么一条筋地“打击”学生,要么一刀切地“放任”学生的表现。应该来说,分析到此,我们没理由不屏弃这两类的“体罚”了(其他三类更是没有商量的余地)——读到这里肯定会有教师反对,说如果没了“体罚”学生真成上帝了,那还怎么去教那些问题多多的“问题生”啊?其实,反对的教师自己也清楚,上述的“体罚”也是无济于事的,我也相信他们大都是早已用过了其中一些,用和不用都是极为无奈的。那么,有没有在这之外还存在一种比较好的“体罚”类型呢?有,那就是我要说的最后一种:


六、巧“罚”助育型

持此心态的教师强调,只要通过自己艺术地处理,很有技巧地把“体罚”融入教育,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好,从而被“罚”得心服口服,以至改变了存在的“问题”。这类教师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对“体罚”具有主观能动性,能相机而行,随机应变,在教育技巧上有自己丰富的经验。但这样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尤其能把“体罚”运用自如的更是少数,一般教师是很难把握的,一不小心常常事与愿违,体罚不象别的什么,一旦失误,给学生以及师生关系造成的伤害往往是无法挽救的。

我在现实中很少看到此类“体罚”比较成功地例子,只是一次无意间在一本教育杂志上读到很为经典的由此“体罚”演绎出来的“猛然醒悟法”:一个学生毛病一直很多,其他教师对他总是毫无办法,最终因一位深谙“体罚”之道的教师在某一事件某一场合某一关键时刻狠很地用一巴掌打得他脱胎换骨、痛改前非,从此积极向上发奋图强,后来学业有成功成名就,深深地感激和怀念此教师当初“警醒”他的那一巴掌……我在想,要是这个学生因自身素质的原因一巴掌醒悟不了,反而对教师怒目相视,生了报复之心,或是一巴掌打过之后有醒悟但学业依然功不成名不就,那结果又当如何去写呢?如此成功的“体罚”,既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三位一体,又要掌控很多不确定因素,的确难矣——其实,象魏书生、李镇西等的名师反倒一点都不用体罚也能达到上述的效果。说到底,最为困难的就是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了,想用“体罚”,却难以把握;不用“体罚”,则更难把握……那怎么办?我只能说,多去读读魏书生、李镇西等名师的专著吧!只有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才能真正地告别“体罚”,让自己快乐,从而快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