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也有盗版书:目录跟正版一样 内容偷工减料

2019-12-09 11:34:54

  核心提示:然而,价格低是以降低成本为代价的,而要降低成本,就得偷工减料。所以,往往一本书的目录跟正版书是一模一样的,但实质内容却减去不少。买书的人拿回去一看,大呼上当。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佚名,原题为:《明朝也有盗版书:目录跟正版一样内容减去不少》

  吴中镂书多利,而甚苦翻刻。俞羡章刻《唐类函》将成,先出讼牒,谬言新印书若干,载往某处,被盗劫去,乞官为捕之,因出赏格,募盗书贼。由是《类函》盛行,无敢翻者。

  明冯梦龙《智囊·杂智部》

  别以为盗版书是现在才有的事,其实至少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了盗版书的现象,这个和出版业的发达,以及市场的需求有很大的关系。据《七修类稿》记载,当时的盗版书坊,一旦听说哪本书畅销,价格卖得高,立即就跟风印刷,并以低于正版书的价格卖出去,因此购买的人很多,抢走不少正版书的市场和利润。然而,价格低是以降低成本为代价的,而要降低成本,就得偷工减料。所以,往往一本书的目录跟正版书是一模一样的,但实质内容却减去不少。买书的人拿回去一看,大呼上当。

  明朝盗版书最集中的地方,是福建的建阳,当时很多盗版书坊集中在那里,不仅偷工减料,而且纸张、油墨和校对的质量都很差。

  明朝的江苏吴中一带,文化发达,不论是小说还是科举参考书,都卖得很好,于是,盗版也如影随形,跟风而上,搅乱市场,弄得正版书商苦不堪言。

  当时有个叫俞羡章的文化人,编纂、印刷了一本名为《唐类函》的书。在书还没进入市场前,俞羡章就先琢磨怎样才能杜绝盗版现象,同时又能带动销售。最终,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先到官府预警,假装说自己印刷的若干卷《唐类函》,在运往某处销售的时候,路上遭人抢了,请求官府下令抓捕抢书贼,同时还悬赏民间,如果谁能举报抢书的人,就赏他钱。

  俞羡章的这一招很管用,一来借着新书失盗炒作,且惊动了官府,起到了很好的广告作用,书还没出来就已在市场上红起来了;二来借着官府的威力,震慑那些企图盗版的书商,因为一旦有盗版书出现在市面上,就会有抢书的嫌疑,极有可能被举报,面临法律的惩罚。书还没有出来,法律的震慑力就已经覆盖到市场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