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由于其本身的人文特性与教育功能的要求,决定了它在平常的教学中必须始终关注情感因素的渗透。传统的历史教学偏重认知过程,却忽视情感过程。造成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往往只想到学生的认知活动,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笔者就全面重视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历史课堂,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学生只能惟命是从。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良好的氛围则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尊自信,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应成为我们历史教师的自觉追求。在我所教的班上,有一个男同学,他的文化课知识基础较差,而且胆子非常小,上课从不爱举手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每次上课,遇到简单的问题,我都积极主动地叫他发言,如果他回答对了,我就大声地赞美他,说:“看某某同学,回答得多好,真是深藏不露啊!以后要积极发言,把你的才华尽情地展示出来。”如果他回答错了,我也鼓励他,说:“某某同学,已经敢站起来了,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继续努力啊!”慢慢地,我发现他开始变了,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不再沉默寡言,敢于举手发言了。尽管最初回答得声音很低,但在我一次次地鼓励下,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不仅发言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对历史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学生各自的爱好和特长,用真诚的心灵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搭建求知、探索、创新的平台,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的才华和魅力,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二、巧用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
1、用展现生活法激活情感。历史课上的名人事迹和重大事件往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历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如讲到青年时代时,一部经典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充分展示了青年时代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大气磅礴的革命气概,使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责任感,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种极大的帮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名人的事迹鞭策学生,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从心灵上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
2、用角色扮演法体验情感。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如在讲“巴黎和会”时可以结合《巴黎和会会场》这幅图组织学生扮演会场上美、英、法、日等各国首脑,揣摩各国首脑的心理,设计台词,从而生动地揭示出巴黎和会的实质。同时提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我们怎样办?”从而一下子把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调动了起来。又如在讲“中国民族工业”时,可以组织学生布置记者招待会的场景对“张謇”先生进行采访,从而体会张謇“实业救国”的曲折道路与伟大精神。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如利用历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如讲到秦的时,提到秦朝的刑法残酷,我说当时秦国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我告诉大家:在秦朝,即使免去死罪,也往往要割去鼻子或砍断双腿,挖去膝盖,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这样就使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起来。
2、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学习《红军的长征》一课时,学完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朗诵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盟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断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读之余 ,不但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地了解,而且也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如讲到《南京大》时,由于这是一个世界关注的问题,互联网上有较多这方面的资料,我事先就发动学生去寻找一些图片,而我自己也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图片并打印出来,准备在课堂上传阅。因为“南京大”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那些实实在在的大惨况,所以当同学们在课本上读到被者的数目并且从图片上亲眼目睹了那种可怕的情景时,每一位同学的心底里都不可能把这件历史事件忘掉。
总之,只有让历史教育走出枯燥、刻板、先验的说教,步入孕育个性和灵感的美好境界,涉足洋溢着激情、诗意的精神乐园,才能远离浮躁和喧嚣,摒弃那肤浅与盲从,更好发挥“人文关怀”功能。相信只有默默耕耘,热情相邀,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之理想的召唤下,推动历史教育走向真实,走向生活,走向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