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4高考语文之自主阅读1刻钟系列训练:《书读完了》

2019-11-25 13:04:29

1 2 下一页

  书读完了

  章亚芬

  ①年轻时的苏东坡曾经为自己写过一副对联,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位老者见后,故意拿来一本书给他看。自视甚高的少年苏东坡根本就看不懂此书。于是老者哈哈一笑,帮他将对联稍作了修改,变成:“()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从这个故事能看出:人间之书,浩如烟海,即使分秒必争,手不释卷,也不可能将它们读完。

  ②但还真有人觉得书是要被读完的,此人是谁?他就是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的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老先生此话,初听,恍若痴人说梦,但细细追究原委,却自有一番道理和启迪。

  ③金克木先生出过一本指点后人读书法门的书,书名就是《书读完了》。这本书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文人轶事,也即“书读完了”的由来。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对人讲起他幼年时的一桩事,他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老人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陈寅恪一听,非常惊讶,疑惑眼前这位老学者是不是糊涂了,竟说出如此大话来。而一直到陈先生自己也上了年纪,才渐渐品咂出当年夏先生那话的道理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书的确可能被读完。因为中国的古书,从头历数,也就是那么几十种。金克木先生也认为,学海固然无涯,但书籍和文化相连,有它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一个人想要具备某一方面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只要循序渐进地有计划地读书,就可以达到“书读完了”的境界。

  ④因为总有一些书是经典,是另外一些书的基础,也即是其他书的“核心”。这一类书是原创的,离开了这些书,另外一些书也就不存在了。举个例子,无数“红学”著作就是围绕着《红楼梦》这一本书写出来的。从上世纪初到今天,一直有学者从事鲁迅先生作品的研究,他们出版的这一类学术研究的专著也都是以鲁迅先生本人的作品为依托、核心、基础的。金克木先生的意思就是,我们读书,关键是要读这一类书籍。读中国古书,不外乎是《周易》、《诗经》、《尚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同样,读外国典籍,也是同理可证的。

  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作为“基础”的书还真不是无限的。只可惜,现在很多喜欢读书也经常在读书的人不是很明白这个道理。读书不得章法,所以虽花了不少时间在阅读上,实际收获却很少。这不是说读者不能随性读书,也不是说读书不能凭喜好,而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如果要趋向完整的话,还是应该有选择性地去读那些基础书、核心书,去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被证明是经典的好书,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境界、文化层次、处世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有所提升。否则,走马观花也是读书,信手拈来也是读书,可相比那种比较得法的读书,其作用和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⑥也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现在常有一些知识分子愿意给青少年列出些必读书目,目的是引导孩子能尽量读些可“以一当十”的书。

  ⑦当然,对我们这些非学者的普通读者来说,书还真是读不完的,不过我们还是应该胸怀杜甫那种“读书破万卷”的豪情,始终有一颗好学之心。

  (选自2012年11月12日《宁波日报》)

  ※美词积累※

  浩如烟海手不释卷痴人说梦原委轶事品咂走马观花信手拈来

  ※美句品味※

  1.人间之书,浩如烟海,即使分秒必争,手不释卷,也不可能将它们读完。

  2.学海固然无涯,但书籍和文化相连,有它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一个人想要具备某一方面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只要循序渐进地有计划地读书,就可以达到“书读完了”的境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