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论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是李贺作于大约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一职。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有“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之说,其技艺精湛,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热情赞赏。在众多的诗歌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最具特色,诗篇想象丰富,色彩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歌前四句用生动明了的语言简单描述了弹奏箜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把音乐之妙也巧妙地描绘了出来。“高秋”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是深秋,也营造了一种清静、澄澈、高远的弹奏意境。“空山凝云颓不流”紧承上句,空旷山野上的流云听到这夺人魂魄的乐声都为之凝神驻足,忘记了流动。“江娥啼竹素女愁”表明幽怨惆怅的音乐极富感染力,引出神话中的人物“江娥”(即神话传说中舜之二妃,亦称“湘妃”“湘夫人”)和“素女”(古之乐伎)来做衬托,进一步描述乐曲声的美妙,从侧面写出了乐曲声的感人肺腑。“吴丝蜀桐”指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写出了乐曲声变化无穷,时而清脆激越如昆山玉石碎裂,时而空灵哀婉如凤凰鸣叫。“芙蓉泣露”承接上句,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凄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以香兰的微笑表明了乐曲声忽而转为欢快、激越。“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中,诗人用一“融”字很好地表明了音乐的渲染力和不可抗拒的感化力,清冷的乐声使整个京城都沉浸在寒光之中,同时“冷光”与前面的“深秋”相呼应,音乐和环境融为一体。诗人在这几句中选择了形象感强的意象: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等,以视觉感受来写听觉感受,从而引发听者的想象与联想,让人能够感觉到乐曲丰富的层次和乐声的优美。
最后六句,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五彩石都被这高昂的音乐所震撼,引发了一场铺天盖地的秋雨。乐曲就在这惊天动地的悲情中结束了,但是诗人还是无法从音乐中走出来,在梦境中又将音乐的余音绕梁完美地演绎出来。“老鱼跳波瘦蛟舞”以及“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些神话故事被诗人用来描摹音乐,体现了诗人感情升华之所在,这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更加突出了音乐的生动性与感染力。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界,飞上神山,把读者带入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