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财相刘晏 重金造船反而使运营成本降低

2019-10-25 07:54:09

  刘晏不仅仅是唐朝的一代神童,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财政奇才!他主管漕运期间,从没有一斗米翻到河水里,使得漕运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而大大的降低了运输的成本!

  公元764年,刘晏主管漕运。唐朝漕运的主要功能,就是将粮食从江淮运到长安。刘晏早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就发现漕运的很多问题,于是,他写信向当时的宰相元载反映问题(《遗元载书》)。

  第一,安史之乱后,中原人烟稀少,五百里之内,仅千余户人家而已。人少,劳力就缺,粮食漕运到这一带,根本找不到人去运。第二,汴水一带水利设施因为战乱失修,“岸石崩”,行船难;第三,河流两岸没有军事守备,盗贼密布,粮船到哪里,贼船也能到哪里;第四,粮船所经地区军阀割据,截留粮食。种种原因导致粮食运输成本极高,往往一船粮食如果能有八成运到长安,主管人就要受优等奖赏。刘晏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小时候正字,长大了要正江山,于是他在信中表明自己的决心:“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

  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刘晏的信写到这里就停了,接下来他干实事去了,且看《资治通鉴》的记载。

  刘晏发现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文条件各不相同,于是他决定改变原来一路运输到底的做法,而是分段运输:长江的粮船只到扬州,汴水的粮船只到河阴,黄河的粮船只到渭口,渭水的粮船运到太仓,四段水运如同接力赛一般运输粮食。将一段的任务分成四段来完成,压力和损耗当然小得多。同时在沿岸设立粮仓,随机储存粮食,以备转运。

  运输路程改革了,接下来是物流交通工具的质量问题。刘晏在长江流域的扬子县设立了10个大型造船厂,投入了雄厚的资金。每艘船投入的资金是一千缗,缗就是一贯一贯的钱,每一缗相当于1000文钱,一千缗就是一百万文钱。当时有人就提出异议:“一千缗造两条船都够了,这样虚费太多。”刘晏则不然,说出他的道理:“论大计者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千里运粮不损一斗

  他认为在交通工具的制造上要舍得投重金,造船一事,参与者众多,必须使相关负责人公私费用不缺,然后才不会去扣压造船费用,这样造出来的官船才坚固。他还担心,以后的官员会扣减造船费用,导致船只质量下降。

  运输路线改善,交通工具也质量过关,结果呢?自那以后,每年从江淮运到长安的谷米百万石,没有一斗翻到河水里的,效率提高了,等于成本下降了。

  在运输组织上,每十艘船为一个船队,负责管理运输的是部队军官,十次运输平安到达的,要受重赏。不过,高薪也是高压力,漕运主管人在运输途中格外小心,运输几次之后,头发没有不斑白的。当第一批粮船平安达到长安附近水域时,唐朝皇帝在水边开了一场盛大音乐会表示欢迎,对刘晏说:“你简直是萧何呀。”

  可惜,一代财相后来被元载诬陷致死。刘晏死了,但他的制度不死,当时天下抓财政的官员都以他为终生的偶像,向他学习,以此维系着唐王朝的财政体系。大约50年后,正如刘晏所担心的,主管漕运的官员将造船费用减掉一半,导致的后果就是船只质量下降岂止一半?从此,漕运船只脆薄易坏,漕运也就废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