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18)

2019-10-06 20:31:43

52.

历史:三国时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夷州,加强夷州与内地的联系。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及附近岛屿,割给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1949年大陆解放后,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

地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名称的演变。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等许多小岛,面积共约3.6万平方公里。

台湾岛山地约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东部的台湾山脉纵贯全岛,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部最高峰。台湾岛西部为平原,山地和平原之间为丘陵区。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属地震多发区。金、煤、石油、铜、铝土矿、硫磺等矿藏丰富。沿海有渔盐之利,布袋盐场是我国三大盐场之一。

台湾岛水力资源丰富,浊水溪为台湾最大的河流,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湖泊。

台湾发展外向型工业。台北是台湾最大的城市。基隆是重要的海港和渔业基地。高雄是南部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

北回归线从台湾岛中南部穿过,台湾属热带、亚热带气候。主要农作物为稻米、甘蔗。经济作物有橡胶、椰子、茶树。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我们坚决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

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是:势力、国际势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的,这是得到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不可辩驳的客观事实。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哲学道理。

“”的本质是:蓄意和,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破坏祖国的统一大业。

“”违反国际法,的,破坏了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反对和破坏“和平统一、”,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

理解并掌握我国对的基本原则:只要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其他什么都可以谈。理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含义。

53.中国现代化问题

历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非自发地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国人不懈地探索现代化意识,因此,现代化问题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现代化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初步发展阶段(1840~1919年),这一阶段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集中在向西方学习,并试图运用西方模式实现中国现代化。首先是学习西方“器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及“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其次是学习西方“制度”的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体制;辛亥革命创建民主共和体制。再次是学习西方的“精神”,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精神把学习西方推向了更深层次。

曲折发展阶段(1919-1949年)为学习苏俄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压迫,结束近代以来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第二,建立掌权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阶段的曲折性主要表现在中国人民在的领导下同帝国主义和的北洋军阀政府、政府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是中国最终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时期。

现代化与阶段(1949年至今),中国人民在革命胜利后,将现代化意识与事业统一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建设新中国,经过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三大改造,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时期。80年代以来,中国更是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到今天已取得辉煌成就。

在认识中国现代化问题时,要坚持把爱国主义放在第一位、现代化放在第二位的原则。

辩证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进程,中国人民做出巨大牺牲和付出了巨大代价。

运用主现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充当了不自觉的推动工具,这与他们的主观愿望是不符的。

运用内外因关系的原理,认识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斗争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纵观现代化曲折的进程,充分说明:中国只有在实现国家民族独立后,才能够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也只有坚持民族独立,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独立和发展的艰巨任务。

54.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新政

历史: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同光新政(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三次新政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次新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归于失败。清末新政没有给清朝统治者带来稳定,反而激化了国内矛盾。

三次新政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西方思想和科技的传播,对中国社会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清末新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三次新政中,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在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由地主阶级掀起的自救运动,以挽救封建统治。而戊戌变法则是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运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三次新政,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理解认识三次新政。

运用内外因关系的原理认识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运用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原理,认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性及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