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改题目,暗解文本-《陈情表》的创新教法

2019-11-19 08:47:39

1 2 3 4 下一页

  作者:李仁甫

  在文学史上有这样的说法: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著称,李密的《陈情表》以“孝”感人。流传千古的二“表”,初中学过《出师表》,如今高中又学《陈情表》(见苏教版必修五专题二,亦见人教版第三册第六单元)。备课时,由新知自然会联系旧知,于是在比较《出师表》和《陈情表》之后,我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既然课文注释说“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那么“陈情表”这个题目中的“陈情”二字不是显得重复、多余了吗?与“陈情表”这个题目不同的是,“出师表”那个题目显然是非常具体、明确的,可谓“开题明义”。那么,就题目来说,能否认为《陈情表》就劣于《出师表》?我又查了其他古代作家写过的“表”,了解到孔融有《荐祢衡表》,曹植有《求自试表》,他们的“表”都跟题目“出师表”一样具有具体、明确的内容。这更加重了我的疑问。可是难道李密拟题真的会如此马虎而不讲究吗?

  带着疑问,我再次认真研读《陈情表》。研读以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作为前朝——三国之一的蜀国的遗臣,李密被新朝的统治者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重职——郎中、太子洗马,他焉敢直截了当地推辞?这说明,李密所陈之“情”——辞任而孝养祖母,乃是一种隐情,一种苦衷,他焉敢开门见山地和盘托出?于是,他在第一节的139个字中对“辞任而孝养祖母”的意思只字不提,而推迟至后文在水到渠成之时才表明。开篇文字尚且如此,那么题目焉能直接挑明“辞任而孝养祖母”之意?设若挑明,未睹正文而先瞧题目的皇帝岂不要恼羞成怒,把此表撕为碎片?因为不便、不能、不敢提前言明,李密便只好放弃个性内容,而像小学生拟题一样,拣一个大众化的说法“陈情表”。如果了解到“其中味”,我们就不会说“作者痴”了——在拟题的问题上,李密自有高明之处!

  疑问既已解决,我突然产生一个教学灵感:不妨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替古人修改题目,并借修改的契机渐次讨论全文的内容,最后在真正了解“其中味”之后,为李密,为李密叫好。这样的教学流程,有波折,有悬念,整体性强,我称之为:明改题目,暗解文本。有了新的教学思路,我就在课堂上具体尝试,一堂课下来,感觉效果很好。

  下面就是这堂课主要内容的实录——

  题目六改,把脉全文

  师:既然“陈情”二字作为“表”的限制语,并不能揭示此“表”的具体内涵,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出师表”、“荐祢衡表”、“求自试表”等内容具体、目的明确的题目,为《陈情表》重改一个题目。要取一个合适的题目,最好的依据当然是正文的内容。你能够根据正文内容,把原题修改一下吗?(学生默读、讨论几分钟)

  生1:“辞职表”。

  师:请说说理由。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