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1、问题太难或太易2、提问过于频繁3、设计问题没有坡度。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效果.数学课堂教学课堂离不开问,但要问到位,问的有技巧!
一、掌握难度
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笔者以为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如二元一次方程学了后,学生对解法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在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X+Y+Z=12
X+2Y-Z=6
3X-Y+Z=10
时,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解方程组常用的方法是消元,那么这道三元一次方程组应如何消元呢?这一设问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点上,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二、控制频率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节课中竟有100多次提问,但都是一些浅易的提问,如“是不是”、“懂不懂”等或自问自答.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你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三、巧设坡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