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即物质的初始形态。学生生命的“原生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精神及表达欲望的本来面目,它是学生生命创造力的自由释放。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关注了这一点,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课堂孕育了新的生命。
时下,语文课堂的热闹让人吃惊,表演代替了分析,讨论代替了思考,音乐干扰着阅读,竞赛充斥着课堂。热闹背后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丧失,尤其是多媒体的无原则、无目的地使用,更使语文教学多了一分浮华,少了一分踏实。因此,笔者欲大声疾呼,还语文教学原生态。
也许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过多地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尤其是公开课上,活而不实的现象很普遍,师生游离于自然与真实以外。不久前某市教科所组织了一次语文课堂教学擂台赛。与以往赛课不同的是,教材均来自课外报刊,限时现场备课,教师完全靠自己的经验、悟性及主观判断来处理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及教学流程。赛后主任评委有这样的评价:不少教师背弃了语文的自然与真实,备课中不能切中文本,教学中求大求新,形式生动,内容空洞。笔者也想向这些教师讨教:离开了教参和网络,语文生活真的就没法过了吗?回归自然与真实,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啊!
语文教学也要向绿色与宁静回归。当今课堂上,往往充斥着千姿百态的“合作学习”,像分组辩论、课本剧展演等更是常见的“合作”镜头。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可细细地观察就会发现,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对课文内容及参考资料的翻版或重复,这样的“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须知语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过多地直观地表演、展示会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扼杀学生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倒不如把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细细地品读、静静地思考、用心地感悟,说不定能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还要向智慧与生成回归。我们曾经对课堂“铃声响起,课正好上完”、“程序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孜孜以求,曾经对这样的课赞不绝口,但它很可能是以牺牲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代价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残忍地弱化。教师按程序化的设计去提问,学生按规定的标准机械地去对答,无论问题还是答案,都精确得使人感到不对劲。这样的课堂恐怕没有什么生命力,很难想象这样的答案中到底能有多少智慧。所以,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只能尽可能地将课堂变化考虑得全面一些,却无法绝对地把握课堂的走向。教学过程要从单一的、固化的、主观的流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客观的板块性程式。我们要学会“留白”,给学生留思考的余地和生成的空间,要全面预测,善于捕捉教学流程中“生成”的瞬间并及时调整教学程序,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着智慧与创造。
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充满情趣的教与学的过程。汉语言的教学方法,能使所学者在单调、枯燥的氛围中感受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触摸到特有的语言形象。孔子曾把原生态的语文教法运用和发挥到了极致。他和弟子们围坐在一起,没有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冲击视听,面对一些刻满文字的普通的书简,师生也能够在妙趣横生的拉家常式的对话中享受到语文的魅力,无怪乎当今世界各国的语言教育家们都为孔子的教学方法而惊叹。
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充满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形态。汉字是单调的、枯燥的,却又是形象的、灵动的,它的音韵和语感的美妙是当今世界语言中独一无二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涵咏、感悟和体味,互相倾听汉字美妙的音韵,共同鉴赏汉字峭拔的形体,不自觉地投入其中,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这样,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和共同体验,汉语的特点和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语文教学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而充盈。
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以本为本”却能触类旁通的语文活动。我国的国文教材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再到现行教材,在演变的过程中,其内容、形式、范围等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原生态——“本”。学生们能从“本”中学会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这才是“本”外之“本领”啊!所以,原生态的语文教材观就是把课本当作一个例子,立足其上却又不驻足其上,这样,语文视角才会更宽、视点才会更远。
原生态语文的回归和实践的推进,要靠一线语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大家努力啊!
原生态语文教学回归趋向刍议
2019-12-10 11:25:53
相关推荐
- 2014年广东佛山中考作文题目:每座山都有自己的金顶 2019-10-24 17:39:37
- [独家]重庆市万州区岩口复兴学校2011-2012学年八年级4月月考试题 2019-11-20 16:10:32
-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校 2019-10-22 07:51:03
- 中国数学史上数学会女前辈——高扬芝 2019-12-10 10:13:25
- 苹果三件套成大学新生标配 2019-10-27 18: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