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高校自主招生中顺利“闯关”?

2019-11-06 14:26:50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用这句话来形容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中学教育,可谓再恰当不过。然而,近年来随着一些知名高校自主招生力度不断加大,这句“顺口溜”在不远的未来也许就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将是“千分考”、教授“坐堂面试”、综合素质、学习创新能力等“关键词”。
  
  笔试总分1000分,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主课”,还有历史、地理、、生物和计算机等“偏门”;面试中,考官的问题从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普适性,到用小动物做科学实验是否合理,自主招生考试采用了与传统应试不同的评价体系。
  
  从历届自主招生的情况来看,仅仅能在学校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的“考王”未必就能一帆风顺;相反,那些兴趣广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则成为各高校争抢的“香饽饽”。不少中学校长表示,面对自主招生,中学教育需转变教学理念,把教学重心从培养学生应对高考的“应试能力”,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上来。
  
  学有所长最受青睐
  
  毕业于某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章思静(化名)曾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得奖,但在学校物理考试中却总是成绩平平。如果以高考作为标尺,他离复旦也许还“差一口气”,但通过自主招生考试,他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平台。现在,章思静已经是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的大一学生,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理科院系的“霸王课”中,他学得游刃有余,表现非常优秀。
  
  2008年,上海市延安中学进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通过自主招生脱颖而出的。“怎么样的学生算是好学生?”,该校教育处副主任认为,自主招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以往,那些功课不错,但性格内向、表达不佳的学生可以“一路青云”;而在自主招生面前,一批“死读书”、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纷纷“”。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余党绪对该校近年被复旦与上海交大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进行分析后发现,具备自我表现欲望与能力的“领袖型人才”最受大学青睐。“学习成绩总体不错,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被录取的概率更高。”
  
  “自主招生考试考得宽、考得活,不是学有所长、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很难脱颖而出。”通过自主招生、于今年考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统计专业的戎融,坦言自己在高三阶段并不能算是一个“好学生”。与那些各科成绩始终保持高分的同学相比,他的成绩不属于“尖子圈”。但在自主招生中,戎融眼中的“尖子生”被录取的比例却并不高,反倒是那些平日里思维敏捷、乐于各种学生活动,且成绩不错的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水准。
  
  中学教学寻求“转型”
  
  近年来,“惟答案论”、以标准答案作为导向的应试技巧,在高三教学中催生出不少“怪现象”。以语文阅读为例,有些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做阅读理解题命中率很高;但如果单单给出一篇文章,不借助题目,不少学生却反而不知道怎样“阅读理解”了。“那些一味追求标准答案、顽固追求分数的学生,对于自主招生肯定会感到不适应。”延安中学副校长陈佳民表示,“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对我们中学转变教学理念是一个促进。探求答案的过程,要比找到标准答案更重要。”
  
  “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的”、“举出生活中非10进制的例子”、“你的学校里有校服吗?请各述利弊”……根据历届参加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回忆,无论笔试还是面试,都堪称一场“头脑风暴”。据复旦大学2008级国际系学生范轶伦介绍,面试时考官先让他用英语描述一枝圆珠笔和一枝铅笔,随后追问两者的材料、性价比及加工工艺,并请他讲出两者所需材料涉及到的自然资源和环保问题。而戎融碰到的面试更“绝”,在被“天南海北”地问了10分钟后,考官让他理出一条逻辑线索——说出考官为何要问这些问题。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看来要一去不复返了。”听了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反馈,一位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发出如是感慨。“中学教学不得不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老师说,近年来,面对知名大学的自主招生,延安中学已尝试在语、数、英、物、化、生等学科教学中,组织各教研组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编教材,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在数学、物理等强项学科教学中,精选问题,精选习题,结合精讲、精练,在单位时间内达到最优效果。“很多人以为,提高数学成绩就是大量做习题。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则以问题讨论的形式,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入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陈佳民说。
  
  “‘应试机器’在自主考试面前肯定会‘失灵’。”据余党绪介绍,上师大附中在教学中也正在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势”。语文课上,学生与老师一起探讨,共同选择时文阅读;英语课上,从提高阅读能力入手,引入名著选读,而不再只是让学生埋头做题。
  
  “应景副课”渐受重视
  
  上海“二期课改”建立了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功能的新型课程结构,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高中学校纷纷开设各类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全方位提高综合素养,但在高考“指挥棒”下,这些课程更多成为“主课”的“陪衬”。
  
  学生集中精力抓“主课”,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大量习题上,对诸如劳技课、音美欣赏课、素质培训等课程却不屑一顾,这样的现象在中学校园里很普遍。上课时做作业、睡觉或者看闲书,不一而足。任课老师一般也“睁只眼、闭只眼”,你干你的,我讲我的,到考试前或给出范围,或挑出重点,“帮助”学生过关。
  
  本市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长告诉记者,在大学实行自主招生之前,即使学校开设了很多课程,学生也普遍积极性不高,而宁愿钻在高考所考的几门“主课”中。所谓的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更多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效果。“学生总以为,考试考好了就OK,其他的都无所谓。”范轶伦告诉记者,自主招生的笔试题目非常杂,且题量大,回过头来会发现,其中不少内容就来自那些“副课”书本里的“边边角角”,因此,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同样是“过来人”的复旦2007级国际金融系学生陈舒鹏说:“自主考试中考察的思维方法,有些恰恰是在研究型、拓展型课程中学会的,学弟学妹们对这些课程应有足够的重视。”
  
  “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后,学生们对所谓的‘副课’开始关注了。这些课程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具有更大的教学空间。”余党绪说,现在上师大附中规定,学生必须在选修课中修满一定学分并考试合格,才能毕业。这些选修课全部为研究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
  
  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动足脑筋”,延安中学还为学生定期举办“延安讲坛”,邀请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沪上名牌大学的大牌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走进中学校园,为学生开设讲座。同时,在“资深教师讲座”平台上,还请本校教师或外校名师以汽车、建筑、人文精神、科学方法等为题,为学生讲课。“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给予他们更宽阔的视野,使其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激活他们的思维。在这方面,中学教育要做的还有很多。”陈佳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