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导入

2019-11-09 10:09:41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如何在上课开始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其主动地参加到课堂上来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独具匠心,设计精心的导入语可以创设出亲切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从而更容易主动接受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每节历史课的导语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身临其境感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

  在讲授《解放战争》一课开始前,我先播放了一段三大战役的视频片断,通过那种震撼的场面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观感,一下子把学生带到当年那个岁月,激发学生的兴趣急于了解和知道历史的真相和原因,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一些问题,三大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对后来的影响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节课;这比传统直白讲述强多了。

  二、名言警句、诗词导入

  充分发挥文史的优势,用我们身边的语文名言警句来导入。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战国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流传深远,用诗词来对课文进行导入,可以钩起学生儿时的回忆,拉近中国古代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轻松的介入学习。

  比如讲述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其中“宋明理学”这一节可以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急于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继而逐步导入本节。

  三、注重利用本地名胜古迹导入

  充分发挥本地名胜古迹的作用,把它运用到教学中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又一方式,它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本地历史的还原,更好的学习本节知识。

  比如讲述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三教合一”知识点,完全可以把我们本地“灵山寺”作为本课导入点,本地学生都知道灵山寺很出名,但对于她的历史了解不多。

  灵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灵山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千百年来,灵山寺以“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佛教界独树一帜,被誉为“灵山三奇”。唐明皇之女建宁公主曾在此出家为尼。宋、明两朝开国皇帝都曾御驾灵山,其中明太祖朱元璋三上灵山,敕封灵山为“皇山”、灵山寺为“国庙”、住持僧陈大用为“金碧峰禅师”,御赐半副銮驾、金瓜、斧钺,亲笔御题“圣寿禅寺”匾额。灵山寺现代高僧释无烦,1996年圆寂火化遗体时出现700多粒舍利子和七彩舍利花,这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仅是第二例,轰动海内外。庙宇进门处有关羽像,体现儒家文化,往上大殿体现的是佛教,金顶有道观,三教合一。

  通过解读讲述吸引学生,然后一步一步引导进入本节,效果非常明显。

  四、充分利用名人佚事导入

  在新课改教学下充分利用一些本节课里涉及到的名人轶事效果也很不错,比如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可以这样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他们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那么是外国人来华后人生地不熟,又是谁带领侵略者去烧毁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呢?答,龚自珍的儿子,然后进入本课。

  当然,历史课的导语设计不限于这几种方法,因课而异,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中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定会有助于教学任务的成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