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小学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初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初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使一些同学感到不适应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一、学习数学困难生的成因
学习数学的困难生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如学生的心理、生理、能力、学习方法是主观原因,学校、社会不良文化与家庭影响等是客观原因。
1、数学知识信息中断,知识无系统。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小学数学中的分数运算、应用题、一些简单的面积公式等认识相当肤浅就进入初中,有数的观念,但不能对数及其运算从具体的对象中抽象出来。没有很好的完成从具体的数过渡到抽象字母表示数,没有从小学阶段应用题的算术法中解脱出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实实在在的数,如2才是已知数,在初一代数中列方程解应用题就要求将所设的未知量视为已知量,还要用未知量表示已知量,由于没有把事实上的末知量转化为已知量,造成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的困难。同时,初一引进负数,对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没有很好的掌握,计算出现混乱。加上不注重作业的反馈,也是造成知识没有系统性的重要原因。
2、师生缺乏数学交流
由于小学是单班教学,老师与学生见面时间多,辅导多。而初中科目多,老师双班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局限于“讲”与“听”,“布置”与“批改”的交流。学生每做一道题,某一部的错误都有其某方面知识的混乱。例如化简过程显然是错误的。在做时觉得不妥,便又改为2,虽然认识到“+”与“×”不同,但“+”的法则提不出来,于是只好用“×”的法则来进行,觉得不妥又改为。解题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每天都出现,如果不与学生交流,便无法知道其知识的混乱所在,使错误一直延伸。知识弄不明白,听不懂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一种原因。
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我认为: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生思维过程稳定不足,缺乏周密的思考和理解,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或做小动作,课后作业不独立思考,再加上小学学习惯于机械记忆,对教师依赖性强。科学的学习习惯可以祢补智力上的不足,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A)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思考,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平方差公式是特殊的多项式吗”,“公式有什么特点?”,“运用公式注意什么”。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B)听课过程中做到五到:(1)耳到(2)眼到(3)心到(4)口到(5)手到.在听课时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
(C)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复习是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若有困难向同学问,也不能抄袭。作业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D)及时改错的习惯。要求准备做今天作业之前,把作业批改有错必须订正。若有可能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平时学习中出错的题目收集起来,用“错题汇编”形式分类记载,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E)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进入中学学科多了,从3科变成7科,若不及时完成,日积月累,就不会消化。
(F)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课堂小结尽量学生完成,章节小结课后由学生书面完成。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
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查漏补缺
学生困难生一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久而久之就成了课堂上的“陪客”。教育家布卢姆把学生比作医院里的病人时指出:一个医生的责任不是在作出有利还是无利的诊断后就结束下来,还应当自问自己还能为病人的现状做些什么。教师看待困难生,也应该如此,教师应当把困难生在作业、试卷中基础知识的错误,摘抄下来,记在《教师用书》中教学参考一栏,从错误的档案中发现问题,研究知识缺漏,进行有针对的补缺,也可以作为以后的资料。
2、重反馈抓落实
精讲精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练习。它能够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检验,同时也是落实三基的不可替代的一种常用且重要的形式。认真抓好练习、反馈与讲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3、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或者碰到较难题目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4、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例如:《截一个几何体》一节,用土豆或萝卜来实验,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很快掌握;用多媒体教室也很好。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例如:《乘方》一节,叫学生提前去拉面小吃店观察,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初中有很大部分知识由“特殊…猜想…一般”得到,这需要学生的观察。
总之,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林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