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最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叫出“地理”的名字
生活中,人类无处不见地理,无处不接触地理知识。即便是没有进入社会,在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循环往复的高中学生也是如此,地理几乎统治了他们的生活。但很少有学生在课本之外留意地理知识的存在状态,他们将这些每天都会谈论,并习以为常的东西,不以为然地自动过滤出知识的类别。地理教学的封闭性常表现于此,教师照本宣科,教学课堂的可丰富性也被抹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面向生活,在最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叫出“地理”的名字。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绽放。如“大气污染及防治”这一节,教师便可将几天来预报的空气质量指数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是哪几种大气污染。学生纷纷举手示意,列举出“雾霾、沙尘、工业粉尘、尾气排放、工厂从烟囱里排放出的有害气体等等”。这些都是展现在学生身边的现象,是具象而又隐性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作为当事人,对这一现象进行谈论,对这一隐性的知识进行总结学习,这较背诵书本更有效,更让学生容易接受。但可能有些学生不关注空气质量,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搜集一些关于大气污染的小短片,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大气污染对生活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及有关的防治措施。可以说,从生活现象切入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拉近与地理知识的距离,不再觉得地理知识是距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一门科学。
二、从某一热点问题切入寻到地理知识的身影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地理知识,就要凭借一些传递知识的媒介,知晓不同地域呈现的地理现象。目前,最快捷的媒介便是网络。网页中每天都会更新一些新闻热点,这些新闻热点又可能指向某一地理知识,极易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新闻热点的阅读,感知地理与人类的联系。这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从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投入学习。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的时候,教师便可举出前段时间热点问题:“印度持续高温‘熔化’马路,近1500人丧命。‘熔化’马路,近人丧命。”刚看到这一新闻标题,学生第一个反应就是“印度为什么那么热?”在这里,教师便可介入地理知识:“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酷热天气。”学生又会疑惑不解:“他们每年夏季都会死这么多人,还是另有蹊跷?”这时,教师就可以举影响全球气候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现象,西班牙语是小男孩之意,与此相反的是拉尼娜现象,即海水异常降温现象,西班牙语则是小女孩之意。教师在进行此类现象阐述时,还可以举一些往年新闻,进行巩固说明。最好是配上新闻标题、图解或新闻视频,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新闻热点中体味地理知识的绽放。
三、从社会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异样风采
社会实践是一个大熔炉,将所有知识熔炼在一起,我们通过实践会看到知识的异样风采。地理知识也是如此,它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承载、传输媒介,呈现着具象,可量化的知识形式。让学生通过全身心的接触和体验,得以印象深刻地感知知识的结构。换句话说,地理知识以实践的存在方式等待学生揭开神秘面纱。可以说,社会实践让地理知识变得更立体,学生也会拉近与地理知识的距离,感受地理知识的无处不在,懂得在社会生活中洞察课本知识的具象状态。以“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这一章的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到各大公立性公园的河流边进行垃圾打捞。学生看到手里打捞的垃圾,内心会有所触动。当然,教师紧接着还要进行室外班会交流,让拎着垃圾的学生进行感触阐述,并说说该怎样防治。有效教学的实现必定建立在合理的教学方法上。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合理?这就需要教师兼顾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
高中地理有效课堂优化设计
2019-12-09 09:12:35
相关推荐
- 寒假学习提醒:把握四时段 科科有重点 2019-06-30 21:58:37
-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程导入艺术 2019-11-13 07:22:13
- 复活狮子的人 2019-12-02 07:18:20
- 2014年高考数学绝招:克服急躁心态避免错误 2019-12-11 10:07:39
- 浅谈当前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现状 2019-11-01 16: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