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玩高”的分数线拉低大学底线

2019-10-02 14:29:23

  不专注于踏踏实实地培养人才,而是紧紧盯着高考录取分数线,或者与同城的“兄弟学校”盲目攀比,或是将心思用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上,实在是缘木求鱼之举。

  近日,有媒体报道,高考录取分数线可以被玩“高”,比如只在某省区市投放一个招生名额,而将其他实际录取的考生都列入扩招范围,用这种“超技术”手段把录取分数线拉高。对于并不熟知高校录取的各种规则的公众来说,这样一种现象,无疑让他们感到困惑。

  姑且不论录取分数线和结果有没有多大意义,仅就高考录取分数线可以被玩“高”来说,它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就受到了极大挑战,值得警醒。显然,高校不应是招生这场游戏中的“庄家”,家长和考生们也不应是被“玩”的对象。录取分数线的意义就在于,它能最大程度公平地保证考生能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确保大学能够录取到合适的学生。

  高考招生制度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的同时,的确也还存在一些不良风气,比如名校借各种机会提前掐尖,招生过程中相互掐架等,其中也包括人为地玩“高”录取分数线。不仅是名校,许多普通院校也在使用这一伎俩。笔者作为上世纪末高考扩招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一个直接体会就是高考录取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相应地,考生的高考分数也越来越高。且不说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就连一些地方重点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也都直逼或突破了600分大关(满分750分)。十几年前,高考成绩600分以上的考生在普通的县级中学凤毛麟角,而今稍微好点的高中,动辄几十上百的考生超过600分。而从笔者指导亲朋好友的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情况来看,在不少二本、三本学校尤其是一些新设专业,也出现了录取分数水涨船高的态势。

  录取分数线高了,我们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就提升了吗?恐怕并非如此。事实上,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备受责难的就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之问”,至今难以给出满意答案;从社会市场层面来看,各种迹象表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是在提升反而有所下降;从家长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高质量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当然,这些指标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完全反映大学生培养质量,但是起码能说明,我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确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退一步说,录取分数线上涨本身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被玩“高”,显然就有欺骗公众之嫌。而从逻辑上来看,录取分数线涨高的同时,人才培养质量也应该有所提高,才合乎常理。但如果分数线涨高,人才培养质量反而下降,就不得不反省我们的招生制度和培养体系了。更严重的是,倘若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了,大学不去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继续停留在不断玩“高”录取分数线上,以此来彰显大学的声誉和“质量”,就不能不反思大学的理念和文化了。

  大学是寻求真理和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它不仅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引领着社会文化,也负有培育人才进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责。从大学的属性和职能来看,大学来不得丝毫虚假和作伪。不专注于踏踏实实地培养人才,而是紧紧盯着高考录取分数线,或者与同城的“兄弟学校”盲目攀比,或是将心思用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上,实在是缘木求鱼之举。从现行大学体制改革来看,还需进一步实现管办评分离,重点以高考招生改革为突破口,鼓励高校正确定位,差异化发展,办出特色;同时,在大力倡导高校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引导高校专注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在社会转型发展和高考改革的关键时期,对于招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浮躁做法和风气,除了大学自觉自律外,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予以纠正,必要时也还应予以问责,社会相关群体也要积极参与监督。笔者以为,玩“高”录取分数线,带给大学的绝不是荣耀,更不应拿来炫耀。当前,在我国高考改革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努力为高考改革的推进做出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才是大学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