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目标解读:
1、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概念建构的过程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惯性知识应用过程
惯性教学包括两部分,“形成惯性概念”和“应用惯性解释”问题这两部分的教学从逻辑上刚好是相反的。
形成惯性的过程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或实例说明物体有惯性,如教材18页想想议议1就是实验的例子,2就是生活中实例,这都是为了形成惯性的概念的,实验或实例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包括保持原来的静止和原来的运动的惯性。框架是:现象说明有惯性
应用惯性解释问题的框架由于物体有惯性所以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才会有XXX现象。
教学建议:区分“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解释”的不同逻辑,应用惯性解释现象是教师教学长项,不予说明,重点说明建构惯性概念的教学过程。
用《教师教学用书》42页教学资源中实验天地素材建构惯性的概念
一、惯性
由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引出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力”是物体“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外因,物体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内因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
1、演示静止物体惯性
现象:小车突然运动,木块向后倒 现象:小车突然运动,杯中水向后泼
说明:木块有保持静止的性质 说明:水有保持静止的性质
实验表明,静止的物体,固体(木块)、液体(水)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的性质,即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2、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现象:小车停止时,小车上的木块向前倒; 小车上的金属块先滑动 ;小车上的水杯中的水先前泼出
说明:木块有保持向前运动的惯性 ,金属块有保持向前运动的惯性 ;水有保持向前运动的惯性。
实验表明:运动的物体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的性质,即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不管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都有惯性。
注意:教材中18页“想想议议”下面一段文字已经进入了对惯性现象的解释中。同一个实例既可以用于惯性概念的形成又可以作为现象利用惯性来解释,但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按照功能加以区分。
生活中惯性现象很多,有时候我们要利用惯性,有时候又要防止惯性带来的破坏作用,如.........,我们可以利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现象,进入惯性教学的第二个目标
二、惯性的利用和防止
利用惯性:实例
防止惯性:实例
解释惯性现象:教材正文,跳远、利用惯性紧固锤头
教材习题:动手动脑学物理2、3
来源:想想再说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