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是梦想的孵化器

2019-11-08 10:24:09

从办公电子化到驻地餐厅的“光盘行动”,从“以法治奢”的建议到对文明生活方式的呼吁,今年两会上,“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成为代表委员们的普遍关注。一股勤俭之风劲吹,让这个春天格外清新。
  
  反浪费不只在两会。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在进行一场崇尚节俭的全民行动。这固然令人振奋,但是,正如不少代表委员在讨论中指出的,节俭新风不能成为“过巷之风”,关键是从“病象”里找准“病根”,改变浪费行为背后的奢靡习气、浮华心态。
  
  如果说“桌上剩的比嘴里的多”是看得见的浪费,那么从思想观念到社会风气的“看不见的浪费”更值得警惕。公务接待以高档为标准,社会交往中的面子观念、攀比之风,网上不时出现炫富者,“高富帅”“白富美”的择偶标准被过度放大……透过这些不良现象,可以发现物欲侵蚀、奢风熏染的根子,在于价值观的扭曲。
  
  “过去穷怕了,现在有钱了,又穷大方了。”全国朱国萍的感慨,道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物质日益丰盈,国力日趋强盛。大家普遍感到生活比以前好了,胸膛挺高了,腰板也直了。然而,在享受经济富足带来的自信和尊严的同时,倘若没有科学、道德、文化等滋养心灵,就容易生长出浮躁、浅薄、功利等繁芜杂草,让奢侈浮靡之风找到市场。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战国策》载,齐宣王时,首都临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而后风气蔓延全国,“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乃至“不修守战之备”,待到秦国攻城之时,军民皆只有束手降敌。古人云“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奢靡之风还不只是浪费金钱和资源,更损害民风政风,危害巨大。
  
  再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国家发展的良好态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在于我们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勤俭创业。3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点一滴地干、一分一毫地攒、一砖一瓦地建、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善,这才甩掉了“温饱不足”的帽子,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踏上了建成全面小康的新征程。就连国外观察家们,在分析“中国奇迹”何以可能的时候,也常常在制度因素之外,纷纷感叹“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人”。
  
  经验教训表明,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个人,如果没有一种长远的眼光,没有一股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没有一种高尚的追求,仅仅沉迷于追逐财富,满足于感官享受,就很难走得远。勤俭节约不仅是持家宝,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压舱石”。
  
  1936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在这里,他看到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在土炕上,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从共产党人极其简朴的生活中,斯诺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他称之为“兴国之光”。今天,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到创造更美好生活,都更加需要我们用勤俭的孵化器滋养心神,用实干的“兴国之光”照亮前路。《》(2013年03月21日04版)简满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