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2019-11-08 14:33:37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贵在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1、教师课堂教学要科学设问。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教给学生发现“真理”方法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是什么”的问题,即使是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时,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回答出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这实际上是“奉送真理”的作法。要改变这种设问模式,做到科学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一,少提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这种只有唯一答案的提问,仅限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检查,不要多提。那些一看就知道的事物,不必让学生去思考记忆。

  第二,多提有多个答案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要求学生不受标准答案限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思考问题,其思维的质量更高。

  第三,精提没有答案的问题。教学最重要的并不是要让学生必须知道某一具体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争论,并不能也不需要最后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假设、想象、争论的过程便是学生思维训练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应具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设问能力,设问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白”。

  2.学生在课堂要主动学习。教学中,教师只应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学生能否主动学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除了具有科学设问能力外,还应具备为学生营造“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平台的能力。

  第一,学生能主动向教师发问。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方法,总担心讲掉了什么。讲完之后,再象征性的让学生提提不懂的问题。我们亟待改变这种陈旧的教育方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提出自己想弄懂问题的习惯。每一内容的学习,都要给学生向教师发问的机会,一旦学生发问次数和时间超过了教师提问的次数和时间,其学生学习的质量必定会更高。

  第二,学生向学生发问。教师组织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这是群体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取长补短,全班同学讨论会产生更高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学生间发问讨论,甚至有意激发争论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而不是做样子),这比教师单一传授的效果更好。

  第三,学生向自己发问。课堂上,有机会提问,答问的学生是少数(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了学生的发言数)。学生能不能在没有机会发问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思维训练呢?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自己问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主动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较高境界。我们要教给学生自己向自己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自问” 的学习习惯,这必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3.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运用信息。教师应具有处理信息,使信息有效传递的能力。

  第一、学生自己能够直接获取的信息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取。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后,就能借助拼音自己去学习新课的生字,学生虽然没有通过教师来教生字,但是自己能够获得信息,这是有效的。如果把学生能够自己获得的信息,也由教师来传递,这只能阻断学生信息获取通道,阻碍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这样的信息传递反而是无效的。

  第二、要给学生学习留有“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开发信息。教师不必把教材的知识都一字不漏地教给学生,不要处处“不放心”,要鼓励学生既要探索课本中的信息,又要到课本外和实践中去探索新的信息。学生这样自己开发获取的信息,比教师传授的信息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第三、培养学生多元多向接收信息的能力。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情感交流活动,它需要多种因素参与才能完成。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的本领。此外,我们还要让学生懂得信息多向传递越传越多而增值的道理,从而能从教师、书本、同学、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获得信息。这样信息多元多向地高效传递,必将促进学生发现“真理”能力的提高。

  来源:好教师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