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地理命题趋势与备战策略

2019-12-05 16:58:05

2013中考地理命题趋势与备战策略

一.2012年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特点2012年山东中考地理试题回顾与分析 , 2012年的山东地理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创设新情景,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彻学科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显现出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

 (一).传承与变化的交融,稳定中蕴含创新.2012年山东中考地理试题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要求,坚持新课程中考改革的方向,汲取多年中考命题改革的经验,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稳中求新,积极探索新课程中考命题的新思路;它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积极寻找和创设新的信息展示平台,选取的命题素材均来自教科书之外的地理著作,注重运用“新情景、新材料”来创设地理“新”问题,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又都落脚到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内容上,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命题求稳的思想体现在:一是重视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不偏不怪,强调能力立意;二是试卷结构保持不变,试题的设问具有针对性,难度与往年相当,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三是试题密切联系社会与生活,不回避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整份试卷仍然注意到了由易到难的排序和布局,有利于稳定考生情绪,落实了考纲并体现人文关怀。命题求变的思想体现在:一是考核内容注重挖掘地理学科本质特征,如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理念的应用和体现,对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要求有所提高;二是新情景的创设注重体验和实践性,以地理野外实习的综合考察为呈现方式,突显了地理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的真谛。三是今年的学科间综合试题,体现出的文科高度综合倾向。  

(二).立足基础和主干内容,考查学科核心知识.命题设计较好地处理了学科“地”与“理”、自然与人文的比重和关系,主要选取了“时区计算、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光照图”“地壳物质循环、地质过程中的内外力作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河流、洋流、植被等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工业区位选择”“区域空间定位、区域特征的分析和评价、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条件和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地貌景观与国土整治措施”等地理学科主体内容来设计题目,以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思维方法的运用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为考核目标,在提供信息和问题设计中表达与渗透地理学思想和价值观。(三).根植于区域性和综合性,强化地理学科本质特征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各个地区,其地理特征是各不相同的,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同一区域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间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从而体现出了一个区域的综合性特征。所以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两个最基本的本质特征。

区域地理是实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结合点,也是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重大问题、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平台,是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评价、阐释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

(四).坚持图表等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彰显地理学科特色.除文字表述外,地理学还有表格、地图等众多表达呈现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的表象特征。今年的中考地理试题则继续传承了这一特点。首先,图表数量、类型众多。试题在建构与情境设计上,均采用各种原创性的图表为信息载体,其中图像包括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值线分布图和景观图等,而且在图像内容、类型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丰富多彩、不同呈现形式的地理图表,不仅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也有利于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数量关系和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分析以及多渠道获取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凸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其次,“无图考图”在今年的中考试卷中也有充分体现。很多试题的信息虽然只以文字或表格形式呈现,但在分析与解答问题时常常题不离“图”,常需要通过阅读文字表格获取信息后,再把所得信息呈现在脑中的“地图”上,进而得出地理特征。第三,寓动态信息于图表之中。 

(六).关注社会性和时代性,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取向今年中考地理试题的文字、图表等背景材料大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问题,通过试题设计,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这些现实问题和热点区域的关注,有利于培养考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意识,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取向。

二、2013年中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命题趋向之一:“双基”仍然是考查的重点,贯彻学以致用的方针,考查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等多方面的能力。取消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题目,不出偏题、怪题。试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与素质上。

命题趋向之二:突出地理图像的学科特色,重视综合运用各类地图。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图表等图像信息,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学会阅读、使用和绘制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通过地图判断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这是地理学科教学的特色。

命题趋向之三: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学生生活,引入情景创设考题,中考试卷命题加强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通过社会化、生活化的情景设计,增强了问题的真实性和情趣性,重视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整合、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向。

命题趋向之四:注重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性发展观的运用。引导学生学而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全面的发展。

命题趋向之五;提倡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开放式的教学方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中考命题应合理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创新。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既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2013年备战策略

1.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把对基础知识的重视落到实处,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注意狠抓督促这个环节。

2.重视知识的应用,教学要尽可能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注重当地具体情况,加强乡土知识教学,加强开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3.重视地图,加强图表训练,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使用和绘制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通过地图判断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

4..把读图、析图、作为复习地理基本方法.在复习中,凡是能够在图上找到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如: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规划、工业区布局等等),都应该通过对地图的分析来掌握,并把相应的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变记文字为记图,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形象的图形。使记忆更牢固、更持久。

5..掌握地图分析的基本技能在研究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时,首先要分析这个地理事物是点状、线状还是面状。如果是点状的地理事物,我们就着重从它的归属来分析,如一个工业城市是一个点状的地理事物,在复习时,我们可以分析它属于哪个国家、哪个大的工业区或工业带、哪些交通线的交汇处、哪个地形区、气候区、布局模式等等,从归属的角度来分析它;如果是线状的地理事物,我们侧重分析它做为边界的特征及意义,它具有界定地理事物的功能,如太行山是山西省、河北省两省的分界、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秦岭-淮河界线更是典型:温度带、干湿区、南北方、水旱地等等,还可以从延伸的角度来进行知识点间的联系,如:某铁路线上有哪几个特大城市、工业区、地形区、气候的干湿区等等;如果是面状的地理事物,主要从相邻或包含关系考查其相互关系。这样,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层层分析、点点联系,就能迅速形成心中地图,巩固相应知识。

6..抓住特征,层层深入地剖析地图.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和其他地理事物都有相互的位置关系,如相邻关系、包含关系、重叠关系等,在识记地理事物时,注重分析该事物与周围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分析待掌握知识点所在地区的地图特征及其与这些特征的联系,用形象而简明的特征符号,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起来,使该知识点与这些特征结合为一个整体,可以降低识记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的发展。

如在复习世界地理中的北美洲五大湖群分布知识时,应注意到五大湖群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之间,且总体上呈汉字的“入”字排列。其中,一撇为密歇根湖,且完全属于美国,一捺为其余的四个湖泊-苏必利尔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且这一捺同时还是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线。这样,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识系统,将知识要点图形化,促进了知识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和创新思维的锻炼。

6..自画简图,促进脑图系统的完善

通过简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图形链,经过这样加工后的知识系统,往往能起到一个提纲作用,利用这一框架,找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系统。如在复习中国地理中长江流域的自然和经济等知识点时,首先明确长江的形状为一个由大写字母“V”、“W”与数字“一”的组合形象后,就可以将这个形象画成简图,作为掌握该地区知识的一个框架式的基础,把长江流域的地形区、天气系统分布、矿产分布、支流及湖泊分布、水电站、自然保护区、商品粮基地、棉花基地、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工业区、水文特征等等所有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并进一步明确各知识点在该框架上的位置。只要精观察、细思考、勤分析、多动手,就可以迅速地加工、牢固地掌握知识,促进知识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