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国家新制定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1]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强化了教学实践环节,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对实践活动课的要求,规定初中用于开展课外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总授课时数的20%。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跟随着时代的需要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型学习观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实施和设计这些活动课内容的时候,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998年,基础教育司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活动课程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及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这个目标,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不可能随心所欲,需要在一定的原则下进行。笔者认为,这些基本的原则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组织参与、动手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活动课的设计可通过教师有计划的宏观调控和必要的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组织活动过程,评价活动效果。学生不仅是活动的主角,而且是活动的导演、道具师。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指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情感上的愉悦,活动中的轻松自如,思维上的流畅、灵活,使自己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真正感受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轻松与活跃,达到趣中求知、求发展的目的。趣味性可从两方面入手:内容设计的趣味性和活动方式的趣味性,但更要突出活动过程和学生的体验。
(三)开放性原则。
活动过程有广阔的天地,不仅在校内,而且要扩大到校外。要“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活动课的主要标志,通过开展讨论、辩论、情境表演、知识竞赛、参观考察、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性活动,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于实践活动中,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且明白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社会现象。
(五)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密切配合,既“活”又“动”,直接操作,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理论(书本知识)和实践(直接经验)有机结合,知识能力得到整体发挥和发展。
总之,活动课各方面的原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在设计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把握活动的方向,防止为活动而活动;强调全体学生参与,防止活动课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课;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到位;注重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
二、思想品德活动课实施途径
思想品德活动课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展开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这是教师应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活动课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掌握知识技能,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出现了许多具有自主性、体验性、探究性的活动课。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活动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转变观念,适度指导。
1.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新课标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任务,首先要做的就是实现观念的转变。这是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而活动课教学所蕴含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教材观,首当其冲需要教师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换句话说,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指导和提供咨询等方面。虽说活动课的实施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掌握的知识程度等都较为有限,因而活动课的实施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主动参与课程内容的规划、组织与方式的选择,积极及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给学生活动材料的安排等参考建议及与学生合作动手操作等。
(二)采集教学资源,创设有利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2]因此,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资源是相当宽泛的,可以取之于自然、人类、科学与社会,加以掌握,并合理运用,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是创新教学、提高效率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1.把握好教学资源采集的主要方式。在采集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按照接收信息的方法,可分为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按照信息的可转换性,可分为原始采集和再生采集;按照信息的传播来源,可分为环境采集和媒体采集,等等。例如:笔者在讲授初三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三课《我国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一课题时,在《宣传计划生育提高自身素质》活动课中,要求每一位同学事先利用各种方式采用资源;有的同学利用直接采集的方式,去调查学校附近村落湾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出生情况来说明计划生育的成功实施;有的同学运用间接采集的方式,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数据,从中说明我国人口素质的问题;有的同学利用原始采集的方式,找来了《明天会更好》的歌曲,作为活动课的结束语;有的同学根据现实中父母教育子女存在的问题采集编成小品《如此熏陶》;有的同学利用环境采集的方式,了解同学对计划生育的看法;也有的同学运用媒体采集的方式,从网上下载《地球的呼唤》等资料。当然,以上方式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的,有的具有交叉关系。
2.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有利的情境。美国教育教学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3]。要做好这一点,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新学校,新同学》一框的活动教学中,笔者就先带全班同学去学校转一圈,然后回到教室,叫同学们回答我们学校的一些情况,比如食堂、厕所的位置在哪儿,学校的校训是什么等。认识新同学前笔者先认真做好自我介绍,然后叫同学对我们大家做介绍。在《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境:一是叫了一位同学上来先对他进行了表扬,然后笔者突然叫了一声桌子下面有蛇,通过这种情景的创设,让大家观察该同学的情绪表现;二是叫同学自愿上讲台表演“喜、怒、哀、惧”等情绪。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深刻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印象特别深刻。
3.妙用媒体资源,创设活动情境。媒体是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这里所指的媒体既包括实物媒体,如粉笔、黑板、书本等传统实物媒体,又包括录像、电视、幻灯、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在活动课教学中,仅凭师生的语言和行为运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由于媒体的触角很宽很广,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别是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情境感受,跨越时空的丰富信息量,极大地提高课堂活动效率,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初一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九课《培养爱国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后,开展《观影片谈认识》活动课,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录像影片,形象直观、气氛感人,是理论认识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感知途径,同学们写了观后感,表达了自己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这是一般说教难以奏效的。
(三)改变传统模式,课堂室外相结合。
思想品德的活动课应是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要通过活动课提高认识,激发情感,使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从形式上看,它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丰富性、新颖性、趣味性。从教学模式看,思想品德活动课可分为课堂教育活动课和室外实践活动课两种基本形式。
1.课堂教育活动课。课堂教育活动课是以课堂作为基本活动场所的活动形式,它包括演讲、竞赛、辩论、表演、观看影视录像等。这种活动形式,一般针对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现状,特别是道德认识的薄弱环节设计活动内容,通过教育活动提高认识,激发情感,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2.室外实践活动课。室外实践活动课是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化知识,激发情感、强化意志、锻炼行为的有效方式,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寻找资料办展览壁报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接接触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在现实的情境中,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为信念的形成和行为的反复出现奠定基础。因此,这种活动方式比其他教育方式更能促进学生行为的转化。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活动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安排和表述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力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提升教材的人文性、针对性、实效性;体现方式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着力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可视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好活动教学法成为所有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个人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珍惜学习机会》这课时,这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从内心中深刻体会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学习机会。针对这一难点,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表演情景剧《一个中学生的故事》,在情景剧中,甲同学家里并不富裕,但是父母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送他到市区读书。他到校后,刚开始学习还很认真,但是后来交上了坏朋友,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违反校规校纪。后来他父亲在打工时不幸遇难,由此引发了甲同学的思考。在这个情景剧的编排上,完全交给学生,笔者只是给他们提供主题,适时给予一些建议,而故事情节的设置、对白的编排、演员的挑选及演练,完全交给学生,其他同学当观众为他们提供建议。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培养情感和意志、实践和探究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到知与行统一。
又如在学习《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课时,笔者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翻阅书籍等方式,自己设计一份关于中学生上网情况的问卷调查表。从调查中了解中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上网做些什么?上网时间持续多久?引导学生分析上网成瘾的原因和上网的利与弊。在课堂活动中,笔者在学生掌握网络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找问题,查根源,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寻找、思考行之有效的解决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自觉抵制诱惑,正确地利用网络,做到扬长避短。
三、思想品德课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校的支持、社会的认同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的社会化、研究学习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正走向社会、与实践相结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但一次专题活动教学往往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①学校的升学率问题。面对中考指挥棒,活动课教学耗时太多、影响学科的教学进度,一些家长和社会人员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等;面对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压力,活动课就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并支持老师,其必然会导致形式主义。②学生安全保障问题,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的考核已成为上级主管门对基层学校考核很重要的方面,由此促使学校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出成绩,但别出事”的原则运转,对学生安全的担心,无疑会束缚学校对活动课程的支持和参与力度。③活动时间如何保证,活动必要经费如何落实,活动场所怎样选择等,都是活动课程面临的问题。
(二)学生的参与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一个活动,愿意积极参与与配合的仅仅是课堂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固定的人群,这是对教师的学生课堂积极性调动的一个考验。但是另外,学生在思想上的参与度值得我们关注。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往往会产生偏差。在某次课堂活动中,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央视关于社会和谐的公益广告,希望学生关注身边与人为善的事例,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所见到的央视主持人是谁这个问题上。这说明学生在思想上的课堂参与度决定了活动课的教学效果,各种形式的活动有可能会转移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