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思维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它具有非常的独特性与重要性。那么,创新思维是如何而来的呢?创新思维是从学校而来,是从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来。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大潮中,初中思想品德课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一、激发兴趣,打开培养创新思维的大门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导。
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要在教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地步,这样才有可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电化教学等手段,表现抽象、深奥的概念、理论,或组织适合教学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教与学处在情与境有机融合的状态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富而思进”时,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果你买福利彩票中了150万元的大奖,你将怎么处理这笔奖金呢?”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想象,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做法。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二、改变权威式教学作风,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认为: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者的大脑才能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出现,是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可见,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能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多种感官,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而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是权威式教学。权威式教风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在权威式教育下,学生抱着一种消极接受的态度,而从不自己去考虑解决的途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首先克服权威式教学作风,实行民主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勤思敢问。“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融洽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许多学生有疑而不敢问,究其原因,可能因为害羞,但更多的是因为怕提出的问题受到教师的否定和同学的耻笑。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无拘无束、思维流畅。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努力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做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他们富有个性地发展,给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允许他们说错、想错、写错的空间,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流,例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吗?”在回答问题时,要允许学生随便插嘴,回答对的给以鼓励,说句“你真棒”;不对的也不批评,而是用“再想想”等语言鼓励他们。学生感到老师很亲切、很友善,他们就会很放松地投入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再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点播和启迪。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相得益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有发展的可能。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最主要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点在于培育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发散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好奇、求异是孩子的天性,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突破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好奇与另辟蹊径绝不能压抑而应适时适当地引导和鼓励。老师要允许学生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一些创见要及时予以赞赏。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回答甚至谬论,教师不仅不要大惊小怪,而且还要肯定其合理成分,因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动力。如,在学习“交友的原则”时,我利用大家都很熟悉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认为这句话是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呀?”学生们活跃起来,纷纷与同学讨论,然后有同学说“是”,也有同学说“不是,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理由是“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还举了班里某个同学不受其他同学影响认真学习的例子。我肯定了他们的观点,表扬了他们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