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高考作文“感情真挚” 情感是写作的血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就是要以情动人。正如年幼时弹琴只能弹准音符,而长大后可以在音符中传达无尽的意味一样,一个高三的学生,作文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
1、方法指导
(1)有“我”——做一个现实生活的体验者。
重要的是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古人说:“读《出师表》而不痛哭的人不是忠臣,读《陈情表》而不流泪的人不是孝子。”就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自己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前者表达了诸葛亮知恩图报、尽心竭力的诚挚之情;后者表达了李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笃厚之情,强烈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共同的情感体验被唤起,这样就发生了情感共鸣。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泪满襟”的“英雄”是谁?回答不难,首先应该是诗人自己。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对现代人来说,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是健康的人格。
真情从“实感”中产生。因为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生活中有些事让我们感动,就想把它写下来;写下来的东西能够引起读它的人的感动,它在我们眼里便是好作品。回山东探亲,在一次不得不参加的应酬后,夜深长久立在院中,女儿问他为什么,他说心里难受,那顿饭吃掉几百元,够西藏好几个失学孩子读完小学。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最能引发我们情思,拨动我们心弦。
善于感动,学会感恩。歌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什么生活》中说:“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通彻肺腑的怜悯。”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
要做一个可以和他人、和全人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人,一个有着人性与人情的真正的人,一个和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可能是为人类献身的壮举,也可能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是身边无处不在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亲人,这种关注是和人之为人的博大的悲悯情怀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正因为我们的同情心是如此博大,我们的关注才不拒细小。英国作家康拉德说:“天下没有一个光明的地方或黑暗的角落不值得投以惊羡和同情的一瞥,哪怕是匆匆一瞥也罢。”因为他不是一个冷漠的、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一个体验者。
亲情、友情、爱情、人情都是在点点滴滴的平常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正是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人小事,能让人深深领略生活的况味。有一篇无名作者写的《两根黄瓜》: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小妹为了给病中的大哥改善伙食,种了几根黄瓜,后来黄瓜结成了,小妹却为守护黄瓜而被狂犬咬伤,大哥为了筹钱救妹而向医院出售了自己的鲜血……两根黄瓜,浸透了比血还浓的亲情,在作者淳朴的笔下娓娓道来,让人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感动。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感谢父母辛勤工作,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理解……对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只要有一颗会感恩的心,你就能时时感念父母,就能明白父母心甘情愿不知劳苦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有了一颗感动的心,你就会觉得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义的。
1、方法指导
(1)有“我”——做一个现实生活的体验者。
重要的是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古人说:“读《出师表》而不痛哭的人不是忠臣,读《陈情表》而不流泪的人不是孝子。”就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自己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前者表达了诸葛亮知恩图报、尽心竭力的诚挚之情;后者表达了李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笃厚之情,强烈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共同的情感体验被唤起,这样就发生了情感共鸣。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泪满襟”的“英雄”是谁?回答不难,首先应该是诗人自己。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对现代人来说,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是健康的人格。
真情从“实感”中产生。因为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生活中有些事让我们感动,就想把它写下来;写下来的东西能够引起读它的人的感动,它在我们眼里便是好作品。回山东探亲,在一次不得不参加的应酬后,夜深长久立在院中,女儿问他为什么,他说心里难受,那顿饭吃掉几百元,够西藏好几个失学孩子读完小学。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最能引发我们情思,拨动我们心弦。
善于感动,学会感恩。歌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什么生活》中说:“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通彻肺腑的怜悯。”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
要做一个可以和他人、和全人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人,一个有着人性与人情的真正的人,一个和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可能是为人类献身的壮举,也可能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是身边无处不在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亲人,这种关注是和人之为人的博大的悲悯情怀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正因为我们的同情心是如此博大,我们的关注才不拒细小。英国作家康拉德说:“天下没有一个光明的地方或黑暗的角落不值得投以惊羡和同情的一瞥,哪怕是匆匆一瞥也罢。”因为他不是一个冷漠的、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一个体验者。
亲情、友情、爱情、人情都是在点点滴滴的平常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正是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人小事,能让人深深领略生活的况味。有一篇无名作者写的《两根黄瓜》: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小妹为了给病中的大哥改善伙食,种了几根黄瓜,后来黄瓜结成了,小妹却为守护黄瓜而被狂犬咬伤,大哥为了筹钱救妹而向医院出售了自己的鲜血……两根黄瓜,浸透了比血还浓的亲情,在作者淳朴的笔下娓娓道来,让人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感动。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感谢父母辛勤工作,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理解……对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只要有一颗会感恩的心,你就能时时感念父母,就能明白父母心甘情愿不知劳苦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有了一颗感动的心,你就会觉得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义的。
(2)有“物”——寻找感情的“承载物”。
抒情往往要借助于某一具体的事情、景物等作为“凭借物”“承载体”来抒发感情。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情”字,然词情采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的满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二词何以取得如此的艺术效果,一是情感使然,是情感的魅力所致。二是其情皆有恰当的承载物。
大凡文章者,或借事,则要选准事;或借景,则需找定景;而说理文,议论是龙身,论点为龙眼,抒情是灵魂,其立足点当在一个“理”字。
①借叙事来抒情。借叙事来抒情,叙事不过是用作抒情的手段,它不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往往只是片断式介绍,而把浓郁的情感融于事情的叙述中。
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选择了母子别离前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针针线线中连缀着慈母的一片笃深之情。朱自清的《背影》更是把对父亲的挚爱之情都凝结在“背影”这个点上: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用简练的笔法,写了父亲的体态、穿着、步履,最后将情感聚焦于父亲为买橘子而翻越车站月台时的浮雕式“背影”上。虽是片断性动作的外部勾画,没一句直白抒情,却展示出父亲对儿子的骨肉至情和依依惜别的内心活动,含而不露却情蕴丰厚。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情的情节、原委等都可能淡忘了,但那“慈母缝衣”“老父背影”的“点”会永远铭记。所以,借叙事抒情,要在选择上下功夫;不能让情感全面铺开,四处流散。
心灵的选择(2002)
清晨的山谷平静得像无波的水面,但给人的感觉却不是空灵,当太阳露出一缕光辉以后给人的感觉只有幽远。
从那袅袅的炊烟中看出,妈妈已经为两个孩子做好了早饭,并准备送他们上学,妈妈要一直把他们送到山顶,目送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晨暮中。当回来时,却发现小三已经守在门口了,一种渴望的神情从他幼小心灵的窗口流露出来。妈妈以为三儿是饿了便赶忙给他弄些饭吃,但吃饭时却也看出他有些心神不定。
由于地里还有活,妈妈便带着三儿一块下地做活去。坐在地边,三儿出神地看着妈妈将一棵棵较矮的,较弱小的苗全锄掉了,只留下粗壮的,突然,三儿冲到妈妈身边,一把夺过妈妈手中的锄头,大声喊着:“妈,你别把它们全锄了,它们也是苗,它们将来都能长大,都能长粮食。”妈妈出奇地望着儿子今天异常的举动,感觉有些不对,便一把抱住儿子说:“妈不锄了,可这是为什么呀?”
“妈,苗弱小的,你便给锄了,那……那我这个残疾的儿子,你会舍弃吗?”
看着儿子失神的眼睛,看着儿子残疾的一只腿,**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出来,将儿子紧紧抱在怀里,“不,妈妈不会舍弃你的,你们哥仨我一个都不舍弃,你们全是妈的心肝。”说着,泪水已经成了断了线的珠子。
河里的水声似乎变大了,太阳的光辉冲开了晨雾,洒满了整个山谷。金色的阳光笼罩在那对母子身旁。
三儿抬起他那张稚嫩的脸,望着妈妈怜爱的眼睛,“妈,我也想上学,我也要学好多的知识,我也要成为有用的人。”
妈妈紧紧地抱住儿子,点了点头。太阳已经很高了,妈妈站起来,领着儿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却发现儿子手中捧着一株小苗,儿子说:“我要把它种在家里,我选择了它,它会让我收获,妈,你也一样。”
就这样,妈妈每天目送三个孩子渐渐消失在晨雾中,其中一个身体有些摇晃。当她转过头来看那幽静的山谷时,心里却激动不已,三儿不会让她失望,她这样想。
[评点]这是一篇构思精巧、意蕴深邃、感情真挚的美文。
故事的开端,妈妈送两个孩子去上学回来后,“一种渴望的神情从他幼小的心灵的窗口流露出来”。吃饭时“他有些心神不定。”他渴望什么?为何心神不定?这就为读者留下了悬念。
当妈妈将一棵较矮的较弱小的苗锄掉时,“三儿”以一个残疾人特有的敏感联想到妈妈对自己如何选择,会不会舍弃自己。当妈妈答应让他上学后,他捧回一株幼苗种在家里,这是残疾儿子的选择,也是母亲的选择,这预示着幼小的、残疾的儿子一定会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起来,不提话题却暗扣话题,韵味绵长,耐人寻味。一个残疾孩子特有的心态,妈妈对残疾儿的特有的呵护、特有的情感描写得细腻、逼真、情浓,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此外,此文画面展开,由远而近,由近而远,有广角、有聚焦、生动形象、意境深远。景物的描写不仅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为情感的表现渲染了气氛。
②借写景来抒情。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血不能流在外面,头破血流就不美了。所以“情”要隐,隐到不直说而别人也能感觉到,效果还会更好。借写景来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情的景物。我们来看巴金的《繁星》:
如今在海上每晚每晚我都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着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正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那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就像看见无数的萤虫在我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他们在眨眼,我仿佛听见他们在低声说话。这时候我真忘掉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船行海上,疾驶异乡,看到这满天繁星,作者怎能不产生思念故国、怀念往事的感情?但他并没有直接抒写这种离情,而是写自己与繁星融成一片,亲密无间,巧妙地把一个游子孤寂而渺茫的心情反映出来。
下面我们看一篇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认知请不要屈从于感情亲疏》的开头和结尾:
一年的末梢,微风卷走了树梢上最后一枚黄叶,微凉的空气让我烦躁的心有所平缓。我久久地注视着远方,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我的心情如夕阳下的湖面,虽然看似平静但暗含着涟漪,而茫然的视线却如一只纤细的鸟儿掠过苍寒的水面,穿过呼啸的山风,不倦地飞着,不断地寻找着……
知道我在寻找着什么吗?
我只是在寻找着理智和情感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平衡点罢了。可是,真的太难了,我的父母所告诫的与我所接触所认识的人真的是同一个人吗?理智和情感的纠纷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把我缚住,我挣脱不了却仍渴望找到解脱,我该怎么办呢?
……
微凉的风又拂过来了,我却感受到带来夏天遗漏的温度和慵懒的秋阳所给予的温度,让最初的心重归于欢快的律动,我找到了,找到了答案,理智应凌驾于情感之上,否则对事物的认识难免会偏差的。
我的思想活跃起来了,对着自己,对着太阳,我微笑了,而那释然的微笑足以抵御那秋凉了……
[评点]本文写的是一个关于“我”的故事。构思颇具特色。以景物描写开头,烘托“我”的心情,接着以一个设问句引出一段回忆,讲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写“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最后又以景衬情,并以找到答案后的对着太阳“微笑”和找到答案前的“茫然”对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描写也比较成功。除景物描写之外,还有不少心理描写,较好地刻画了“我”的矛盾心理,展现了“我”的思索过程,显得生动形象,真实可信。
③借细节来显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的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例如下文。
《小重山》后的选择(2002)
营外的梆子敲了三下:三更天,我却丝毫没有睡意。面前的几案上一端放着直捣黄龙的作战地图,一端却是传令退兵的十二道金牌。火盆里的炭火只剩下零星几点,一阵风裹着雪冲进帐来,火熄了,夜更冷。砚中的墨冻了磨,磨了又冻。我该如何选择?
今夜很静,往日士卒总会三五成群围成一圈,点上篝火,高唱我填写的《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但是今夜什么声响也没有,他们都睡了吗?我披了件衣服走出帐外,顿时呆住了:所有的士卒整整齐齐地站在雪地上,雪花一片一片落在他们的盔甲上,兵刃上。一个士兵颤声问我:“将军,我们要退回去吗?”我无法回答,正是他昨天笑着对我说:“城中有他的老母,打进城去就能见到她老人家了,他要给她带好多好吃的,因为她到现在还没吃上一块肉……”我看到他的脸上冲出两道雪槽,我伸手抹去他脸上的雪。哪个热血男儿不为无法保护自己的母亲而感到羞辱,哪位母亲会相信自己的儿子是个临阵退缩的懦夫?我不由得感到背后母亲刺下的字越来越烫!我沉声问:“谁说要退兵?牛首山下,朱仙镇中,那么多回合的生与死的考验,我们谁想过后退?如今中原正隐现久违的王气,我们会退兵吗?”我把士兵劝回营帐,自己步入山中。
路很难走,稍有不慎就会跌下崖去,摔个粉身碎骨。“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我想到了汴京城头的李纲,保卫了汴京却被朝廷撤了职,病死归乡途中。我想到了宗泽,一心收复失地,却在病榻上三呼“渡河”,悲愤而死。我想到了自己,朝廷会怎样对待我呢?是下狱,还是绞杀?我拼死拼活,百战穿金甲,为的是谁?“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眠”的祖训,早被轻歌曼舞泡软了“腰骨”,这样的昏庸之君保他何用?退兵!退兵!我不由得愤懑起来。但是,赵家的精美画舫如何敌得过金贼的铁船利舰?肥得迈不开步子的千里马又如何充当胡虏铁骑的对手?我仿佛听到了寡母孤子的呼喊,仿佛看到了满地横尸、母亲在指着我的鼻子责骂。我惊出一身冷汗,叫道:“中军!”“在。”是一个壮实的北方小伙子。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传令,拔寨进军!”
[评点]此文以虚构重新安排历史,胆识过人。大胆的“假设”乃需要有学力与才气作为“求证”的依据。文章以岳飞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显示了极强的自信。在具体情景的描写中,着眼于特定情节所激发的特定的心灵冲突,一切的感觉、一切的思绪,都被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意境之中,为历史用心灵选择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其中,细节描写之具体是以心灵感悟、情志涌流为依归的,虽寥寥数笔而境界全出。
(3)设境——在情景中触发情绪。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实情实景,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个景致;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开展写作“活动”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体验生活。观察高山流水,感知风花雪月,体验世态炎凉,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采撷真情的花朵,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死写”为“动写”“活写”,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思维活跃起来了,感情丰富起来了,文章也感人了。可见,写作需要寻求一种最佳境界,创造一种最佳境界。
①在考场上,让自己在想象的情景中触发情绪,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
生活中的一些寻常琐事,从选材“新”这个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如果考生能够对其进行情感化的处理,在叙事伊始,就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气氛,则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001年高考中,河南一位考生的《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一开始就渲染一种隐隐的悲切气氛:
“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
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扬。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的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
作文的中段,当我失去朋友“悻悻而归”时:
“我无言,伫立在风中,随着飘零的树叶一同无奈。这原本伤感的季节,让我渲染得更加伤感,无奈,无奈……”
考生以萧瑟悲切的秋日气氛做背景,不断地倾诉着自己对朋友的“愧疚”以及意欲忏悔而又无法忏悔的“无奈”,情融于景,情融于事,流利自然中却不断折射着几许凝重,缕缕愁绪。
最后,作者走进了神圣的考场,仍然要“写下这个无法让我忘记的过错”,仍然要一呼三叹的鞭挞自己:
“当我一次次的忆及往事,我无法把你的身影抹去;当我夜半醒来,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知而自责;当我远远的看见你,我根本没有勇气上前和你打个招呼,也许你不能谅解我,就连我自己也一样无法谅解我自己。”
如此反复的心灵叩问,仿佛为前面铺就的愧疚气氛泼洒着情感的浓墨,一个充满负疚感的孩子的忏悔镜头,更加栩栩如生的浮现在眼前,歉恭、诚恳、真诚。
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来。”
这发自肺腑的深情呼唤,圣洁无邪,浓烈的情感气氛,令人黯然伤神,有谁能不为这位考生的纯真善良而喟然叹息。
②临场写作时想象一个读者就在你的面前。
如以“沟通”为话题作文,写与家长的沟通,可想象父母就在身边;写“沟通”之艰难和必要,就好像误解过你的人正在听你倾诉;写国际间通过沟通走向合作,就设想自己参与了国与国的谈判。即使所写文章没有明确的阅读对象,你也可以想象此文是写给你的语文老师的。
③向阅卷者吐露真情。
你要知道,你的文章的惟一读者是那位跟你的语文老师非常相似的人。把考场写作看成是和忠实的朋友的思想情感交流,不设心理防线,大胆坦诚的向对方讲述、议论、倾诉,那么,文章就会情真意切,就有感染人的力量。“读者”在情感上接受了你,信任你,那么就能很容易地认同并接受你所表达的一切。你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把“读者”牵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强的学生,只要能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之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得到好的表达效果。反之,在应试中,考生的情感违背常理,必然会引起阅卷教师的憎恶之情。1980年高考试题是《读〈画蛋〉有感》,某位考生在作文后却批了一首打油诗:“老师出题题太偏,考生抓耳咬笔杆,倘若见到老师面,拳打脚踢手不软。”用粗野的语言表达出一种野蛮的情感。结果阅卷老师看后便勃然大怒,挥笔在该生试卷上写道:“老师出题题不偏,怨你小子心不专,不等你见老师面,判个零分先滚蛋。”
要知道,凡阅卷者都是感情是最丰富的教师,他们是最理解学生,也最善解人意的。让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人喜、怒、哀、乐的琴弦吧。
给班主任的一封信(2001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敬爱的王老师:
相信学生在考场上给您写信,您一定很吃惊吧!但在这静谧的考场,在蝉鸣与风声的陪伴下,我真想吐一吐心中的话,与您交流。
高考在即,忧虑与紧张总陪伴在我的左右。毕竟我不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您的眼里、心里,怎么排座,也轮不上我,但您的气度、语言,甚至您的声音都散发着一种活力,我觉得与您交流是一大快事。
就在昨天,我兴奋地与同学们来到学校拿准考证。要走时,您叫一个同学留下电话号码,并说晚上打电话给他。虽然他极不情愿,但还是留下了。而后,您又允许愿意留下电话号码的同学留下号码,我也高兴地加入了。您说一定会打电话给我们。
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我一洗完澡便拿起书本坐在了电话机旁,我心里“怦怦”地紧张直跳。我在想,老师会说些什么呢!“李莉,不要紧张,拿出自信,虽然平时成绩不是很好,但只要努力,还是会有收获的。李莉,复习得怎么样,把疏漏的知识再重复一下,记一遍,不要睡得太晚……”想着这些亲切、安慰的话语,我心里甭提有多带劲。啊!我恨不得立刻就说:“谢谢老师,老师您真好!”七点,七点半,八点半……我问妈妈,老师怎么还不来电话。妈妈说:“老师是骗你的,他不会给你来电话,你成绩又不是很好。”虽然妈妈说的话我不信,但妈妈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一晚上始终无电话铃响。
第二天,我带着紧张与不安来到了考场看到了您的身影,您脸上还是充满了笑意。当听到同学们交谈昨晚老师几点几点打来的电话时,我悄然离去了。
老师,您说您要来电话的呀!为什么不来?您说过的话难道不算数吗?如果您的老师也如此对您,您觉得公平吗?觉得守信用吗?
不。一个不守信用、不诚信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我说了这么多,无非希望您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要忘了——诚信。
永远爱您的学生:李莉(2001年7月7日)
[评点]本文获得满分,不是*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也不是*曲折的故事、生动的场景,而是*作者的那支无矫情、不造作的笔,*那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折服人的情感。
2、例文讲析
感恩之心看世界
女作家席慕蓉在去海边游玩时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想一想要多少年的时光才能装满这一片波涛起伏的海洋?要多少年的时光才能把山石冲蚀成细柔的沙粒,并且均匀的铺在我们的脚下?要多少年的时光才能酝酿出这样一个清凉美丽的夜晚?要多少多少年的时光啊!这个世界才能等候到我们的来临?”
这样充满爱的心灵,这样充满感恩的心灵,常常让我无语良久。我想,拥有这样一种心境的人必定会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生命去回报这社会,这美丽的自然界。
感恩之心看世界,就会用真纯的爱回报世界。
白天给了我们阳光,我们要抛开烦恼,尽情微笑,不然就辜负了这温暖,这明朗。夜晚给了我们月光,我们应该在宁静而幽远的月光中静静反思,我是否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在清冷幽深的月光中,心灵的尘埃会被月亮之手拂去,混浊的眼睛会被月光之水洗得明亮。我们会懂得应该用什么回报无私的自然。
父母赐予我们生命,以深沉如大海的父爱,温暖如阳光的母爱哺育我们,我们在无言的感动中知道了“血浓于水”。朋友给了我们友谊,他们用信任抚平我们的伤痛,用理解融化心灵之冰,用真诚为我们带来一方明亮的天空,我们在友情的香气中知道了世上有一株永不凋零的花。
社会是个大家庭,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经风雨,长才智。回报社会是每个人的天职,青春、智慧、热血甚至生命是人生不息的咏叹,但当它们自私地躲藏在个体躯壳里的时候,却显得十分渺小而可悲。只有作为赤诚的礼物回报社会,才能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关外牧羊的苏武,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中原北望气如山”的陆游,“踏破贺兰山阙”的岳飞,“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他们多是苦难中的回报者,也是痛苦淋漓的回报者。他们名垂青史缘于一种山河梦、家国情,缘于一种义不容辞的豪迈,一种令人神往的激情,一种对父母之邦的感恩的情怀。
感恩之心看世界,我们会让父母欣慰,让朋友快乐。感恩之心看世界,我们会平添几分信心,增长几分激情,热情回报社会。
雄鹰翱翔,回报蓝天以豪气;
巨浪翻卷,回报碧海以壮阔;
花朵绽放,回报花园以美丽;
青年奋发,回报社会以智慧。
让我们也像席慕蓉那样,问要多少年才能拥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让我们也微笑面对生命,轻轻地说,我懂得回报,我会让爱我的人因我而幸福。
[评点]文章紧扣话题,确立了“以感恩之心回报世界”的主题,主体部分从自然、父母、社会等三个角度,用充足的材料对中心论点进行深入的论证,语言形象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语势和文章的说服力。
那片幽幽的爬山虎(2002年河南考生)
小时候,父母都心高气傲,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因此,刚一出生,我便被父母放在了外婆家,我是由外婆用炼乳夹杂着汤汤水水的小米粥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的。
外婆说我小时候很乖,一个人没事的时候总爱搬个小凳子坐在房前的老槐树下,安安静静的小大人似的,也不知都想些什么……当然,这些我是不记得的,只记得六岁那年的春天外婆拉着我的手,在向阳的那间老屋的墙下种了几粒爬山虎的种子,等到九月份我入小学时,那些爬山虎已长得很是繁茂了,望过去,是一片幽幽的碧。
后来我考入初中,高中,记忆中最深刻的总是那片幽幽的爬山虎。外婆说爬山虎是有脚的,它的脚紧紧的依附在墙上,盛暑季节它们的脚可能被烫得焦黄,但是它们依然不停的攀登,不断的向上爬呀爬呀,永远不停的向前,外婆说我也应该像这爬山虎,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奋斗……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已读到高三了,繁重的课业量压得我喘不过气,整个寒假我都泡在书堆里没离开房屋半步,我深深的明白,这是一个加倍的季节,付出意味着更大的收获。房前的爬山虎也如我一样沉默,渴求着沉默后的鲜花与掌声。
突然有一天,遥远的地方飞回一封家书,是我的母亲从上海寄来的,说是在上海给我办了户口,考大学时就在那考……信上的字一个个都是真切的,可对于我,“父亲”,“母亲”这字眼是何等的陌生,在我最需要父爱母爱的孩提时代,他们剥夺了我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权力;我无言责怪我的父母,是他们赐我以生命,但是他们将我寄托给外婆,让我在十几年的生活中,饱尝各种酸甜苦辣,真不知是一种不负责任还是一种磨练,但我深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做女儿的没有理由怪他们。
看着外婆花白的头发,方发觉自己已经长大,该是自己作出选择的时刻了。然而我没有理由离开外婆投身于繁华的都市,尽管那儿霓虹灯在闪烁,尽管那儿的分数相对于内地很低,但我已经习惯了拼搏,余秋雨先生也说“安适的山寨很容易滞留人生”的,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没有人能说得清变化的激情与思考的冷静谁更重要,然而中国在发展,我也不会做温室里的幼苗,我应该是屋外的一株爬山虎,坦然的接受风的打击,雨的洗礼!
抬起头,外婆正对着我笑,那片幽幽的爬山虎也正频频挥手向我致意……
[评点]读完全文,想必“那片幽幽的爬山虎”还在眼前晃动,难以驱遣。同样是平淡的常见的题材,但该文却意味浓郁,诗意盎然。“那片幽幽的爬山虎”贯穿全文,既是作者成长的见证,也是作者选择的动力,内涵丰富,形象鲜明,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平淡的题材诗意化,很见匠心。
3、针对性训练
(1)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则永不褪色的话题。有人这样形容亲情: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我说,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她的本质是关爱,是母爱、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长者对幼者的疼爱……。台湾作家三毛则说:世上难有永恒的爱情,世上绝对存在永恒不灭的亲情。一旦爱情化解为亲情,那份根基,才不是建筑在沙土之上了。
请利用国际家庭日、母亲节、父亲节,或者是你父母的生日,抽出一点时间,写一封给家人的信。最好是写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字数不限,400字不嫌少,800字不嫌长;内容不限,不必用任何事物去比拟,也不必用任何词句去修饰。只要你认为所写内容能使家人快乐,增强家的凝聚力,达到相互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充实感人就行。
[提示]写好亲情作文首先要用心感受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上天赋予的那份亲情,父母与子女是亲情的最大拥有者,培养自身感受生活的意识,使自己成为敏锐善感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推荐一组作文材料:
格言: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西谚:上帝不能亲自到每家,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佛经中曾说,当小马长到和母马一模一样的时候,想要辨别,只要看它们吃草时的情形。因为母马总是自己不吃草,把草推向小马的方向去。这就是动物中的母爱。
在一首法国诗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宠爱她的浪子,浪子所求,无所不应。有一天浪子回家,说他的情妇要他母亲的心,母亲立刻拿了一把刀,把心挖出来,交给了他。高兴的浪子提着母亲的心,狂奔着去讨好他的情妇。在路上不小心跌了一跤,正要爬起来走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微弱而挚爱的声音焦急地说:“哎哟!我的宝宝,你摔坏了没有?”
感人亲情——写下你自己的积累,生活中,报刊、杂志、书中,有哪些感人的事迹、故事?
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我们的家,我们的亲情吧!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对朋友说他爱听的话很容易,但总是对他讲真话很难;分析形势指点别人容易,身临其境并知道如何去做很难;今朝有酒今朝醉容易,每天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难;撒弥天大谎容易,欺骗自己的良心很难;握手和拥抱容易,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很难;提出问题容易,探究过程很难;想入非非容易,正确评价自己很难;在电话簿上占有一席之地容易,在他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很难;伤害一个人容易,修复创伤很难;制定规则容易,执行落实很难;夜晚做梦容易,梦想成真很难;展示成就容易,承担责任很难;跌倒很容易,爬起来很难;享受生活容易,活得真正有价值很难。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感想?请以“难与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原材料有14个句子,分别从多个方面列举了现实生活中“难”与“易”的一些现象,很值得人们思考。难与易的关键在于“为”。道理虽简单,但要写出特色与个性,就需要作者尽量避免泛泛而论式的空谈,可以从原材料中选定某一句来立意,或引经据典展开议论,或联系现实抒发感想,或巧妙剪裁编述故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