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台历史:明朝曾称南台 康熙曾与大臣在此垂钓

2019-12-01 21:05:46

1 2 下一页

  核心提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初三,康熙下谕旨说,为了慰赏参加听政的诸大臣,于连接瀛台和北堤的桥畔设罾网,大臣们奏事完毕后,可在水边钓鱼,携回府邸。所谓钓鱼,并不是真正的垂钓竿,而是事先由太监张网捕鱼,将捕到的鱼,用细丝线系鱼口,一串串挂在桥畔水中,大臣经过时,提丝得鱼,人必有获。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陈品,原题为:《瀛台历史:明朝曾称南台康熙曾与大臣在此垂钓》

瀛台 资料图

  瀛台涵元殿起名很哲学

  法制晚报讯在西苑三海中,南海形成比较晚。南海中的“瀛台”明朝称之为“南台”,又名“超台陂”,原为南临一片村舍的稻田,明代是观赏稻波金浪田园风光的地方。明永乐年间开挖南海时,在南海建立了一个湖心小岛,为“南台”。从汉代开始,中国就有这样一个说法,即海上有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瀛台得名于瀛洲,因其四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像座海中仙岛,清顺治于1655年改名瀛台。瀛台到底有怎样的历史?为此记者采访了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史的学者吴建雍。

  康熙与大臣曾在瀛台桥边悬网垂钓

  据金梁《清宫史略》“瀛台”条云:“瀛台在勤政殿南,平堤石栏,历级而登。”勤政殿的正门为仁曜门,迎面是北向的“翔鸾阁”,为瀛台的最高点,可以俯瞰整个瀛台岛。据《三海见闻志》讲,“瀛台二字题额,在当时当悬于今翔鸾阁之处”。清代文献中所称的“瀛台门”当指此处。从《康熙起居注》的记载看,勤政殿未建成前,夏季瀛台门即为听政处。

  仁曜门前大路与瀛台之间,隔着二丈多阔的水面。旧时上面有一座一丈五尺多宽的大木桥连接着。如果把木桥移开,隔着水便没有办法到瀛台了。

  后修的瀛台桥属皇家园林石桥,全部石结构,三孔拱形,中间孔略大,两边孔略小,为半圆拱桥。花岗岩石砌桥身,青白石铺桥面,桥面坡度平缓,每侧有22根连珠花蕊形望柱和21块镂空宝瓶护栏板。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初三,康熙下谕旨说,为了慰赏参加听政的诸大臣,于连接瀛台和北堤的桥畔设罾网,大臣们奏事完毕后,可在水边钓鱼,携回府邸。所谓钓鱼,并不是真正的垂钓竿,而是事先由太监张网捕鱼,将捕到的鱼,用细丝线系鱼口,一串串挂在桥畔水中,大臣经过时,提丝得鱼,人必有获。有一首清宫词描述这件事情曰:“高槐大柳傍宫墙,入奏瀛台趁早凉。举网得鱼归去乐,不须割肉羡东方。”

  乾隆起名“涵元殿”入岛屏风有了哲学意味

  翔鸾阁之南,为第二进院,其正殿为涵元殿,是游览瀛台的休憩之地。康熙、乾隆曾多次在这里宴赏宗室和王公大臣,饮酒联句赋诗。1681年7月,康熙“瀛台听政”,因定三藩赐“瀛台凯旋宴”。史载:“康熙七月因平定三藩,赐宴于瀛台,员外郎以上皆与,赐采币。”清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于农历八月廿八日,设“瀛台宗亲宴”,在瀛台赐宴宗室王族和公卿大臣一百五十多人。乾隆命宫廷画师张镐绘“瀛台赐宴图”。画中大小官员、仪仗侍从二百余人,各人冠服装束一丝不苟,极为壮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