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教师说,他很苦恼。他读过很多教育著作,也常有教学类文章见于报刊。按理说,这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该是顶呱呱的,可是他的教学成绩却不甚理想,被学校批评了好几次。为啥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理论与教学实践,就好比行船需要指路灯一样,有了指路灯,船才有了方向,教学实践有了理论作为支撑,教师才能够得心应手地探索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如今,教学理论百家争鸣,其中良莠不齐,也不乏掺杂着陈腔旧调,缺乏实践意义的理论。这就需要我们在其中吸取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特色的理论。
当教学出现“短路”时,我们要向理论发出求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好像在原地踏步,或者在某个阶段中,遇到很多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如:教师驾驭课堂时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如何撬不开学生的“金口”。这种情况,我们暂且称为“教学短路”。该怎么办呢?最有效的途径是寻求理论的帮助。很多理论知识虽然只是指明了一个方向、一个框架,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去品读、琢磨,并运用到实践中,对于解决我们的困惑就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的教师认为,理论大多是大道理,泛泛而谈,与教学实践脱节。其实不然,很多理论知识还是作者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针对教学上的“短路”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阅读、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把“拿来”的理论进行整理、分析、筛选。你会豁然开朗,“短路”也会迎刃而解。
教学实践有感悟,创造属于自己的理论。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只要我们乐于实践,勇于探索,一线教师也能创造自己的“理论体系”。这需要教师的探索精神、研究精神和反思精神。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果把这些经验提炼出来,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从具体的课例中概括出普遍的道理,就成了烙有个人印迹的“理论”,这样的理论至少能够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另外,也可整理成文,放在网上“晾晾”,接受同行们的考验,集百家之长,对个人的理论进行有效的修改和补充,便可能成为大众化,能够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正规理论”了。我们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而这些,一线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出来,并形成自己鲜明的理论知识。
例如,对于“童话教学该如何教”这个问题,通过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非正式”的理论--童话教学要教出“童话味”。解读童话的趣味性;找好童话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带领学生走进童话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挖掘故事中的思想元素,“链接”学生目前的思想状态,等等。
理论并非不可用、不能用,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用。会用、巧用,理论知识就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强而有力的“催化剂”,助推我们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文章来源:杂志社《理论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