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到40人享专车待遇 公务宴原则不超6道菜

2019-11-25 22:44:24

1 2 3 4 5 6 下一页

维多利亚港夜景

立法会议事大厅

象征公平与正义的泰美斯女神像

镜头捕捉特区政府新总部大楼模型的细节

  大巴穿行在中环,香港最繁华的地方。窗外密集的餐馆和酒吧快速向后退,各种肤色各式穿着的人匆匆钻进出租车,维多利亚港色彩斑斓的天际线闪烁着财富的光芒。

  这是被广泛认知的香港,一个拥有7651座摩天大楼、3600多家外资企业和超过9000个无线上网点的国际大都会。

  而我真正认识这座城市,却是因为大巴车里坐在我身旁的小黄——我在香港遇见的第一个公务员。

  5月底,26位来自内地不同媒体的记者组成一个赴港采访团,我在其中。

  一

  见到特首的时候,距离他卸任只有30多天。

  他待人很亲切,自嘲自己的普通话“怎么说也说不好”,还指着记者的相机说,“我也喜欢摄影,只是技术不好。”

  合影时,一个同行跟香港“一把手”开起玩笑,“能传上微博吗?”“可以!”他干脆地同意。

  在采访中提到,香港人对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是和美国比,也不是和新加坡比,而是和完美比。

  “我们常常被拉进法庭的。”他笑着补充道。

  走出所在的办公楼,旁边的特区政府新总部大楼很吸引眼球。

  “有点像央视大楼啊。”一个团员笑着说。这栋建筑的造型如同大门,两侧主楼中间的地带是一个狭长的绿化带,可以直接通向海边。在建筑师的理念里,这个造型的寓意是“门常开”,象征开明政府。

  事实上,如果你有时间并做一个简单的身份登记,就可以直接进入一层会议室旁听政府会议,结束后还可以在大楼的咖啡吧里喝杯咖啡,如果运气好,也许可以看见特首走过。外面,不时有三五成群的路人谈笑着穿过这道“门”。

  当我们来到中区政府合署大楼,准备采访候任特首梁振英时,刚一进门,便听见有闪光灯“咔嚓咔嚓”声响起。

  在大厅西侧的角落,几排香港记者正扛着“长枪短炮”,他们面前一米多高的案台上,摆着印有不同电视台标志的牌子。我想,2005年双手插着裤兜吹着口哨走进政府总部的经典镜头,大概就是被这些同行抓拍到的。

  “一有人走进大楼他们就会拍啦。”小黄很镇静地告诉大家。他是香港政府新闻处一位年轻的助理新闻主任,也是这次陪同我们采访的三位“导游”之一。

  内地记者们显然都对这些长期蹲守的香港同行很感兴趣。一位来自上海的记者好奇地问:“这难道不会受到管制?”

  “不会喔,只要申请就可以了,记者喜欢什么时候来都可以。”小黄的普通话还带有明显的粤语腔。

  “那你们烦他们吗?”另一个年轻的女记者开玩笑地问。

  小黄略感纳闷地说:“不会喔,这是他们的自由嘛。”

  就这样,我们在候任行政长官办公室的楼下,七嘴八舌地聊起了香港媒体生态。小黄介绍说,即使知名度很小的报纸,只要提出采访要求,他们都会尽快给出书面答复并尽量安排采访。在他看来,香港记者的提问方式要“尖锐得多”,他们采访官员时往往不停地追问、不停地打断,“非要得到一个答复”。而在政府新闻处,会有一些公务员每天都要读报纸,负责收集重要信息。

  全香港“中新闻毒”最深的公务员,其实是。报纸往往被他视为“早餐的一部分”。他曾说:“我会边吃边看其中的6份。通常我都会看到‘心跳加速’,接着我会去教堂冷静一下。然后,再回到办公室翻阅其余报章。”

  “批评是一定要有的。”小黄这样看待香港报纸的尖锐。

  “那香港企业办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会不会给记者车马费啊?”一个内地同行突然凑过来问。

  看见小黄不解地皱起眉头,有人提醒道:“就是礼品、红包啊。”

  “给记者钱喔?不可以的!”小黄恍然大悟般,连连摆手。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