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寻找合适的“教学之架”

2019-10-02 21:52:58

  作者:刘恩樵

  《再别康桥》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多少有点不易,一来是因为诗中的意象比较特殊,二是总感觉诗中的结构跳跃性很大。如何让学生能够走进《再别康桥》呢?我的做法是寻找合适的“教学支架”,从诗的意脉切入,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在的思路来体悟其情感。

  诗的第1节与最后1节,既是独立的,又是呼应的。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1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第1节与最后1节的呼应回环,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要不断咏唱对母校的留念。教学时,我是将这两节放在一起来进行的。通过让学生变化形式的反复地朗诵,来感受诗人对康桥的依恋。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纵观从第2小节到第6小节,诗的意脉就更为明晰了。第2小节,以“金柳”与“新娘”的意象,表达了康桥在诗人心中的美好印象。第3小节,诗人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自己已与康桥融成了一体,难舍难分。到了第4节,诗人写了自己在康桥求学之梦:“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第5节,诗人对康桥的情感到了高潮,他在康桥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而且,也收获满满:“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离别康桥的事实还是到来了,诗人的情感一下子怅惘起来,离别康桥的伤痛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但是,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来表达,含蓄而深沉。整篇不是叙事,但是,读者还是从中看到了诗人在康桥的经历,而这种经历,被诗人幻化成各种意象表达了出来。

  所以,《再别康桥》这首诗,它的开头与结尾,以呼应回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依恋,而中间部分,诗人的情感意脉明显地从对康桥的赞美起步,一步一步的升华直至高潮,然后,又从高潮跌落,与开头结尾所要表达的情感联接了起来,使得整首诗形成了完整的情感脉络。

  在教学中,我是在黑板上画出了作者情感起伏的曲线图,然后,再将诗人表达情感时所运用的意象凸现出来,这样,学生在理解与背诵方面都易于落实。如果,不引导学生理清诗中的意脉,学生理解就比较困难。这也许就是叫做“教学支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