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 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思维。因此,教学中应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最佳状态。
一、通过课堂质疑,启动学生思维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质疑性问题, 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质疑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人们为什么在夏天要晒被子?医生打针时为什么要先用棉球擦一擦?洗衣粉能洗头发和羊毛衫吗?喝了牛奶还能喝酸性饮料吗?学生情绪高昂,脑子里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思考并寻找原因。实践证明课堂中想方质疑,有利于学生思维启动,把学生思维的热情激发出来。
二、通过化学实验,诱发学生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列宁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 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辨证的途径”。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如:在讲金属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别把铁、银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2) 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3) 把铜放入氯化银中有何现象? 4) 把铁丝放入硫酸铜晶体中,能观察法到什么现象? 经过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不受氢前氢后限制;活泼金属(K、Ca、Na)与盐溶液不发生置换反应。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对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可见,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材料,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
三、通过一题多解,发散学生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思考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其中“一题多解”则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讲解例题或习题时,要引导学生多思善想,一道题能用多种方法解的,最好用多种方法解,讲题时要做到“讲一题,明一线”、“做一题,知一面”。课堂中应多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学习酸的性质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请设计方案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经过思考学生想出的办法有:1)用手掂量两份体积相同的硫酸样品来确定;2)用两支温度计分别蘸取两种硫酸样品后置于空气中。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3)用两块铜片分别插入两种硫酸样品;4)用两块铁片分别插入两种硫酸样品中;5)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两种硫酸样品于白纸上观察;6)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水后再滴入两种硫酸样品。7)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白糖后再滴入两种硫酸样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推敲,设计了不同的解题方法。既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开阔了解题思路,培养了发散思维。
四、通过一题多变,活化学生思维 一题多变就是改变同一问题的条件或求解目标成为新的题目,再求解。如:有关溶 液稀释计算,一部分学生在题设中设置的未知量与列式中的未知量总是对不上号,可做如下训练: 1)把50克98%的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稀释后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2)把50克98%的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3)配制500毫升20%的硫酸溶液,需98%的硫酸多少克? 4)配制500毫升20%的硫酸,需要98%的硫酸多少毫升?需要水多少毫升?这些题 目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利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来计算,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能强化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又能对学生的思维多角度、全方位训练。而且在解题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在变中活化了思维。
五、通过课堂练习,强化学生思维 学生学习了思维方法,要灵活运用思维方法,须经过在练习中多次运用,学生的思 维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带领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在练习中及时反馈、指导,学生间共同讨论、补充,并随时让有独到见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示,学生间共同比较,找到不足,达到训练和强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六、通过课后小结,发展学生思维 课的结尾要做好小结,小结时既要突出本节的重点、关键,又要将知识浓缩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并把知识编成网络。有时可设置悬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埋伏。如:在学习金刚石、石墨、C60时,可这样小结: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的不同单质,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那么他们的化学性质怎样呢?请关注下节内容。学生会自觉、主动地预习,寻找答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七、通过开放性试题,创新学生思维 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整性、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知识的综合性和思维的不约束性。在解题过程中强化答案的多样化、群体化。提倡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解决问题。而学生在认识、分析问题时,往往缺乏全面性,在教学中如能适当设计一些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释某些现象、某个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重视他们多样化和创新性答案的形式与内容,即使回答得不够全面,也不能责备而应予以正确引导,如:今天是化学实验室开放日,老师拿出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此气体是什么物质?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
(2)我想制取该气体,采用的发生装置可选取下图的
(填序号),收集装置是
(3)我猜想此无色气体还可能是另外一种气体,可以产生它的化学方程式是 。
再如:厨房现有两个调料瓶中都盛有白色固体,已知它们分别是精盐和纯碱,请用家庭中现有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蘸水的筷子分别蘸取两种待鉴别的白色粉末,用嘴品尝。有咸味的白色粉末是食盐,无咸味的白色粉末是纯碱。 方法二:分别取两种待鉴别的白色固体粉末少许,放入小碗中。向两只小碗中分别滴加少量的食醋,有气泡产生的小碗中所装的原物质是纯碱,无气泡产生的小碗中所装的原物质是食盐。 方法三:分别将两种白色粉末混入“发酵”好的“白面”中用来蒸馒头,有酸味的馒头中混入的白色粉末是食盐,无酸味或酸味较淡的馒头中混入的白色粉末是纯碱。再如:下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简单归纳其具体用途,并举例说明。此题是将简单的收集气体装置变换应用角度,成为有多种用途的“开放性”实验题。
这些既涉及教材内容又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延伸和扩展的实际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学生很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全被这些问题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思考练习,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善于灵活应变,探寻一因多果、一题多解、一装置多用或多装置一用,使学生在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既加强了综合素质,又创新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分层次,逐步培养,逐步提高。
来源: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