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如何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019-10-15 18:13:34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数字技术支撑体系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其海量高效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需要,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查询、购物、聊天、游戏等,而中小学生则是新媒体的积极参与者。但新媒体在传播积极信息的同时,也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夹杂着许多功利性很强的、土的或洋的“思想垃圾”,如宣扬暴力、恐怖、早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由于中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分辨是非能力有限,模仿心理很强,心理自控力差,还有逆反心理、青春期心理、自我表现心理等,所以,许多中小学生在这些“思想垃圾”的狂轰滥炸中迷失了思想方向,扭曲了真善美的标准,丧失基本责任感和正义感,从中学来光怪陆离的装扮、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日积月累,很容易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有意或无意地做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如随意顶撞家长和老师,向同学收取保护费、同学间相互攀比、有许多结义的兄弟姐妹、早恋、几名男生为了一名女生而“决斗”、十几人对一名同学拳打脚踢,甚至参与偷盗、抢劫、杀人……另外,由于中小学生无节制地上网、玩手机、发手机短信等,成为新媒体的“奴隶”。新媒体变成了学生与家长、老师情感的“第三者”。学生长期沉醉在新媒体世界里,自然就减少了同老师、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了情感基础,老师、父母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会付诸东流。为此,在新媒体时代下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又出现了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学校的思想品德机遇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发展的机遇兴利除弊,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拓创新,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健康的文化占领学生思想的主阵地

  大多数学生沉醉于网络等新媒体的世界里而不能自拔,是因为学校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而新媒体的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趣味性极强,很多学生已进入其中就难以解脱,一发不可收拾。为此,学校应一改以前注重考试成绩的做法,不要老把学生整天都困在书本中,实行素质教育,花大力气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组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外活动,以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目标和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现象。

  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搭建了一个灵活有效的平台,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育的本质本来就不应该单纯为一种知识的简单传授,还应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科学氛围、人文环境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更注重人文精神,注重个性发展,通过人与环境达到互动,无疑会产生一种更完善有效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题,不仅包括课堂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娱乐活动、美学培养等。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艺术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和谐地接受思想工作的内容。健康快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使他们调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更能起到“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作用,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现代社会环境鱼龙混杂,学生难免受到不良风气和有害思想的影响,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健康良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样一种校园文化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强有力的道德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健康成长。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的形成阶段,健康的校园文化最终能使外在的教育自然内化成学生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善良的价值观和健康的道德观,在此过程中,校园精神文化的薰陶尤为重要。在校园里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认识传统,认识人生,丰富阅历,提高修养,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文明学生与三好学生的评比、优秀少先队员与的评比、校园标语与校歌歌词的征集、主题队会与班会、校园广播、卫生环保活动、爱心募捐、公益劳动、校刊校报、学习园地、趣味游艺、节日活动、书画与作文比赛、小发明竞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手工制作、兴趣小组、体育训练、学生军训、文艺节、运动会、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够在环境氛围的激发下自主参与校园文化的各方面活动。通过教师诱导、尝试实践、互动合作等过程,培养出稳定的兴趣和优秀的品质。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丰富多采的群体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校园文化能让学生把社会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形成稳固的心理品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如写作、社交、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重获自信,不断追求上进,这对沉迷于网络等新媒体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校园文化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启迪了学生的智慧,锻炼了学生的才能,塑造了学生的美德。所有这一切,都静静地影响着他们的一生。让学生在校园里活动开心快乐,流连忘返,这就可以有效地阻止他们沉迷于各种新媒体。

  二、拓宽交流空间,随时随地落实思想品德教育

  亲其师,信其道。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始终是密切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纽带。只有教师与学生心连心、心贴心,教育才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否则就是竹篮打水。学生是老师放飞的风筝,无论他们飞多远、多高,但总离不开老师手中的那根线。教师万万不能因为新媒体这一“第三者”的介入而让学生疏远自己,更不能让教育暂停。

  1、科学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交流教育平台,创设和谐交流空间

  新媒体通讯便捷高效,并且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不像平时我们跟学生面对面、打电话那样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使他们产生心理负担,不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为此,老师可以利用QQ、电子邮箱、手机短信、网上留言、博客等新媒体手段,拓宽与学生交流、讨论的渠道。这样,学生向老师反映情况的心情是完全自觉的,发言讨论环境是自由宽松的,交流会更自然坦诚,老师就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加强教育引导,加强间接控制,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深入学生生活,多家访,让情感为思想品德教育搭桥

  沟通无限,通过近距离沟通就可以强化师生的情感关系。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手机游戏、聊天、网恋等不能自拔的原因,就是跟老师家长缺乏情感沟通、心理感到寂寞所致。为此,一是我们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注意增强学生沟通的欲望,提高沟通的兴趣。这样才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也只有这样,师生间才会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教育者才能更主动地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我们产生亲近感、爱慕感,产生了解、探知老师情感世界的愿望,愿意听从教导,接受我们的各种教育信息;二是多家访,和家长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拉近老师和家长的情感距离。通过家访,可以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更多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开展道德品质和勤奋学习教育,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因素,使其健康发展。特别是那些自制力不够强、容易沉迷网络等新媒体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及时走访和特别关注,了解他们生活或学习的状况,指导他们学会自觉、自制和自主,有效地抵制网络等新媒体的不良诱惑。同时,通过与家长沟通,达成一致,督促家长自觉地担负起管理孩子的责任,促使孩子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全面评价,让激励为思想品德教育加力

  激励是前进的动力,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效能。老师必须要保持信息的畅通,以一双慧眼关注者每一个学生。通过走访或是信息反馈,根据了解的情况该表扬的充分地表扬,该鼓励的及时地鼓励,该点拨的有针对性地点拨,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激情,从而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做好做优。同时还要以此为契机,通过“校讯通”发布,向全班学生和家长通告。然后通过评选“文明学生”、“学习之星”、“安全之星”、“博览之星”等形式分别对他们进行表彰,调动其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自我。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阻断新媒体对他们的不良影响,使优者更优,沉迷者能及时回头。

  三、构建立体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经济迅速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学校已不可能再是一方净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形形色色的现象充斥学校。学生从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可以接触到不良的信息,思想随时有被侵袭的可能。作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停留在校内和书本层面,而应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力量,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共同教育好年轻一代 。

  1、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培养一支运用新媒体技术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新媒体对今天的学校德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校是我们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德育工作者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新媒体时代,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对新媒体一无所知的。为此,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新媒体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这支队伍:一是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和宣传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二是深入了解新媒体的特征,熟练地使用新媒体技术,即会用新媒体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答难的能力;三是有强烈的开拓精神,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加强网络道德培养,建立学校德育网站和论坛,开展新的德育课堂。

  思想品德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个特殊的接受过程。青少年学生思想上存在着许多矛盾,各种网上不良信息很有可能成为他们不良思想品德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建立符合青少年学生特有年龄心理特征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站,我们才能打赢“争夺眼球的战争”。建立一个校园德育网站和德育论坛,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学生可在网上毫无顾忌地向老师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思想和心理症结向老师述说,也可以直接给老师发Email,对富有争论性的问题可以在校园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对于网络管理员来说应该严格把关,把校园网做成网络信息的过滤器,对于那些低级的、庸俗的、不健康的、的、淫秽的、互相攻击性的言论给予删除。同时应把校园德育网建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如知识竞赛、自我心理测试等。还可以建立一些同学们学习和娱乐的项目,如歌曲、软件、电影及各种复习资料等。还可灵活设置栏目,如班级展示、学习园地、知识窗、团员之友等。同时学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3、争取社会、家长密切配合支持

  学校应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转播家庭教育的知识,强调家长的教育责任,要求家长应根据子女的特点,与学校、社会一起对子女进行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识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上网、用手机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呼吁家长引起高度重视。向家长通报了校园网建设的情况以及网络教室向学生开放的打算等,改变了一些家长“把新媒体视为洪水猛兽”的消极防范的做法,走出了教育的误区,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出击,使正面的信息成为新媒体教育的主旋律,赢得家长对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学校应联系社会的各方力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干净的社会文化环境。还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名人到学校讲课。通过各方面的共同教育,使学生受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学生受到来自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社会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同时,名人、专家的形象也在学生中形成偶像效应,无形中给学生增添了内在动力,从而获得自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总之,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趋利避害,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拓创新,加强教育监督,注重引导服务,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引导中小学生养成文明、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戒除对虚拟生活的迷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做一个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