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有了对某事物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求知、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中学思想课的性质决定了其理论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使学生们备受煎熬,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学思想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趣味教学显得极为重要。
那么,在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趣味教学呢?下面仅从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一、导入设计要有趣味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部优秀的电影,一般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紧扣观众的心弦,使观众欲罢不能。教师讲课也是如此,由于课堂开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高度集中,所以教师要想迅速提起学生对课堂的强烈兴趣,必须精心设计导入部分,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诗歌导入、音像导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演小品、展开时政点评等进行导入。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手段导入,其目的都是要巧妙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创造力,而学生也会带着兴趣或解疑的需求,探索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造、保持趣味性的基本条件
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于是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往往会形成教师单方面表演、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这种学习方式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引入趣味教学法,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型,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活泼、创新的课堂氛围,这是学生树立自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的前提。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会有所不同。作为教师,应当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耐心与爱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的自尊心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满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如坐春风般愉快学习,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思想课的兴趣。“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身边有很多丰富的典型实例,作为教师就应该做个有心人,时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随时与教材内容挂钩,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这样深入浅出的教学,必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到“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时,联系学生自身实际,联系当前学生辍学现象严重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引出家庭侵害、学校侵害、社会侵害,紧接着让学生讨论面对这些侵害应如何做。学生们热情高涨,议论纷纷,激发了强烈的兴趣,牢固地掌握了课本知识。
2.联系社会实际
思想课教学具有强烈的新闻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中学生也对当今社会热点有强烈兴趣,而现行教材具有滞后性,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多联系社会生活中与教材有关的材料,特别是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到“国际关系”时,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美国与利比亚的战争、美国与伊朗的关系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们热情高涨、各抒己见,纷纷对当前的时局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牢固地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枯燥的理论观点,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最后,在倡导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产生满足感,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进而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且使之保持一定的持续性是相当重要的。这能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掌握、理解及运用知识时能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甚至很快会融会贯通,从而能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最终也能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