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知主体的主动构建,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若能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设置富有探索性的情境问题,巧妙地将学习目标置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就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进而将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主体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学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助。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过程,才可能实现有效的学习。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创新性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求得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机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化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已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师、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尝试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机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会大胆地表白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于帮助,要鼓励他们在他、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折产生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杨州
相关链接>>
1、决战2015高考数学之五月冲刺复习(学生版)
2、全国各地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调研数学(理)试题汇总
3、全国2015届中考数学模拟试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