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写作指导:《套中人》叙事艺术探微

2019-12-08 16:02:51

1 2 3 下一页

  作者:安徽省巢湖市二中 朱冬民

  《套中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中学课本后,教材编者作了大量的删节,尤其是删除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但正是这些删除,读者,特别是中学师生很容易忽略小说的叙事结构、形象的文化意蕴、主旨的深层隐喻和象征。教师阅读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的阅读成为浅阅读甚至误阅读。

  一.叙事视角:“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

  叙事学理论认为,小说的美学价值往往并不在小说故事本身,而在小说的叙事技巧。小说“叙述不仅仅是故事,而且也是行动。某人在某个场合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人讲的一个故事”,而且,“有讲述者、故事、情节、读者、目的组成的这样一个基本结构在大多数叙事中至少是双重的:首先是叙述者向他的读者讲述故事,然后是作者向作者的读者讲述的叙述者的讲述”。①由此,小说形成了一个有多种声音建构和传递,多重故事彼此镶嵌、并置的“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

  《套中人》的故事并不复杂: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因打猎夏夜留宿乡村,谈到村长老婆玛芙拉的古怪行为时,布尔金认为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他给兽医讲述了自己的同事、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的故事。

  别里科夫的最大特点是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首先,在生活上,他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他常常晴天穿靴子、带雨伞,坐车支车篷,房子不管怎样闷热,他也不开门窗。睡觉时,除带上睡帽、穿上睡衣,还要把脑袋蒙在被子里。他不仅要将自己的躯体和物品用套子“套”起来,而且连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来。政府告示、法令和保守报刊的文章,是他思想的惟一准则。凡是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与他无关,他也很不高兴。这个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的一切都藏到套子里,令人生厌的是,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不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听到中学生顽皮闹事的流言,他心慌意乱:“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别里科夫的“套子”在危害别人的同时,也毁坏和扭曲了自己正常的人性。对于四十多岁还没成家他来说,恋爱结婚实在是一大乐事,可他迟迟不敢求婚,是因为害怕结婚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当他被柯瓦连科从楼上推下来时,他最害怕的不是结不成婚的问题,而是“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最后,别里科夫就在这种惊恐和担忧中死去。

  在整篇小说中,布尔金不仅是别里科夫故事里的人物,见识了别里科夫生活中的种种“套子”,而且他又是小说的“叙事者”。这样,在小说文本叙述中,至少形成了以下两个相关层面的叙事:

  (1)内部层面:由布尔金作为叙事者向伊凡讲述的自己同事别里科夫的故事;

  (2)外部层面:由契诃夫作为叙事者讲述的布尔金所讲的关于别里科夫故事的故事。

  在这两个层面里,布尔金始终是别里科夫和契诃夫之间的“中介人”:他既是叙事者,又是被叙事者。这种双层结构因叙事视角的不同,在文本中留下了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期待和召唤着读者用自己的经验、体会、情感和理解去填补和充实它。

  现在,课文删除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让别里科夫故事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就将小说的双层叙事结构变成了单层叙事结构,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大大减少,读者的生成空间也相应变小,课文的艺术魅力自然也逊色不少。

  二.被叙事者:环境和性格的双重产物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