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作为一种物理方法,而且作为物理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物理规律,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素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初中物理教材更注重了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物理知识的呈现主要是运用实验手段使某些物理现象再现,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经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 ,内化到学生大脑,为学生理解和掌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几年来,在各级各类物理考试方面对考核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也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注重实验教学。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也逐步注意探索做好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从目前的教学大纲要求和学校实验教学条件看,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应着重抓以下四点:
一、 要重视演示实验的设计
1、备课与准备: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就是一场精彩的示范表演,教师要花大量的课前时间来备课和准备:①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②所用仪器的性能是否熟悉,调试是否到位,实验室是否缺少器材,已有的器材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需要师生自制器材;③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到的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等,教师心中都要有数。同时教师要提前到实验室做到:①演示仪器摆放是否合理,能否利于师生操作;②实验的可见度怎样,能否利于学生观察;③该实验是否存在安全问题,能否利于实验成功。
2、操作与讲解:要正确把握操作的技巧性和讲解的艺术性,处理好操作和讲解的的先后顺序,若实验的过程简单,现象明显,可以采取边实验边讲解的方法;若实验的过程复杂,现象短暂,不易观察的,可以采取先讲解,后实验的方法;若不管实验过程简单或复杂,但只要现象意想不到,都可以采取先做后讲的方法,灵活把握。具体操作时,学生能参与的,尽量安排学生参与,师生合作,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要根据讲解的内容,注意做到:①提示学生在何时观察现象;②让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③实验操作要规范,引导要到位、及时。
3.归纳与总结:演示结束后,要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小组,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得到的数据,及时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并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总结出相应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二、重视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科学方法,并为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操作技能发挥示范作用②。
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精心组织教材要求的每一项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趣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等方面作出最直观的铺垫,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演示实验必须同思维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重视直观性,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建立概念所必要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然而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需要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与思维相结合。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利用演示实验的技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确保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相结合。演示实验的过程是短暂的,并且多数也只能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至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事物实质等等,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3.确保演示成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演示实验主要是由教师操作表演,有时候也可以请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助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操作。那么,要使演示实验获得成功,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掌握实验原理,才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成功地进行演示。在实验之前,要估计到各种可能的不利条件,以便预先作好好充分准备。为了确保演示成功,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试做时,不只是考虑试验如何成功,还需要考虑实验可能的教学效果。所以演示实验要求简易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和演示观象导出结论时解释或推理简单。同时,演示现象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为此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演示的仪器要放在适当的高度,使全班学生都看到。
三、重视实验探究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
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实验探究。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1)测量范围;(2)最小刻度;(3)零点及其调节方法;(4)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时,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重视实验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和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实验探究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不但要重视书面表达,也要重视口头表达,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口头陈述。
从实验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搞好实验教学,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有新理念。其次,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第三,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最后,教师应具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
3、教学中我还注意将可转化为运用探究性实验来进行教学的实验内容,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发挥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作用,使学生会研究与探索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四、引导同学积极参与课外实验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集中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活动。要引导同学善于动脑、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可以搞得丰富多彩,范,但其教学功能显而易见,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同时使同学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实践证明,课外实验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学生趣味性更加稳定,从而更加喜欢物理,热爱科学。例如,当学生看到自制的潜水艇在水中悬浮、上浮时,就会兴趣盎然,于是,有的询问老师,有的翻阅有关潜水艇的书籍,了解现代化潜水艇的构造和操作过程等等①。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造能力被公认为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而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必须从小培养。物理课外实验集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于一体,而且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学生分组实验,没有现成的、成套的仪器设备,也没有教师亲自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完成,出现故障还要自己排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创造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例如,学生自制电铃,先要制作电磁铁、衔铁、铃锤、开关、电池夹等,设计好电路,然后合理安装,正确操作,才能正常发声。
3、有利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研究所有的物理现象,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给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在课外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和方法,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或自制仪器独立地进行实验和观察,就能得到有效的补充。例如,观察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则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季节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外实验中,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且动手做实验。倘若实验失败了,究竟是设计上的问题,还是动手操作上的不严谨,只有经过反复思考,反复实践,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实现新课程理念。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