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热点专题复习

2019-10-22 07:38:05

热点1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与三十多年前“摸着石头过河”时相比,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深层次矛盾和“成长的烦恼”,“改什么、怎么改”,是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深水区”里多元利益潜流涌动,攻坚期内既得利益暗礁横亘。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如何正确把握、有效整合各种利益诉求,找到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如何理顺利益格局,调整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如何顺应主流,回应民生关切,使深化改革真正惠及亿万百姓……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效果乃至命运前途,考验着改革者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不啃“硬骨头”,改革难深化。进一步理顺利益格局,革除造成尖锐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弊端,构建良性利益关系,使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充分彰显,是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的关键。只要有利于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改革就应当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道路的起点。
  (2)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3)1983年,决定,撤销国家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5)1992年初,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市场经济。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1世纪初,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7)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体制改革的重点。
  (8)1989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1998年11月,正式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在全国正得到进一步普及,这是中国基层民主的重大进展。
  1.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早在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就已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很快被应用推广。纸的发明为当时欧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3)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
  (4)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为他们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2.思想哲学的强国价值
  (1)《老子》思辩哲学应用于现代哲学、《孙子》应用于商战、“四书五经”对中国周边国家朝鲜、日本等影响很大。
  (2)儒家强调自我修持的哲理;道家重视天地之道的自然。这两者都是中国文化自身的创造力,同时强调勤奋、独立自主、与世协调的能力。
  (3)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
  (4)从宋到明,中国文化凝聚为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这些发展都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
  (5)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
  (6)《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
  (7)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
  3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主张
  (1)一战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较彻底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
  (2)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1956年春,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实行科教兴国。
  热点3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
  ▲2012年2月27日,指出要努力实现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的目标,整体推进反腐倡廉。
  ▲尽管近年来我国反腐败工作力度很大,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职务犯罪尤其是贿赂犯罪在某些行业、领域仍然呈多发、易发态势。贿赂犯罪不仅在职务犯罪总量中占据了很大比例,而且总体呈逐年攀升趋势。目前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需求越来越多,社会申请查询数量持续攀升,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受理查询数量增幅巨大。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年5月18日依法公开宣判,赖昌星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剥夺权利终身,并处;犯行贿罪,判处十五年,并处人民币二千万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剥夺权利终身,并处。赖昌星案件的审判显示了坚决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的决心。
  1.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1)概况:秦朝在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在地方设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2.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国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国家职能部门分别拥有其特定的权力,并在相互牵制中达到权力的平衡。
  3.巴黎公社的廉政措施: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4.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的拥护。
  热点4大国崛起
  ▲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使我们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怎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哪些经验和教训?2003年11月,中共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
  ▲《大国崛起》是2006年在中国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大国崛起的规律。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
  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2.荷兰的崛起
  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荷兰成为17世纪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由于国土面积等因素,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
  3.英国的崛起
  17世纪后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日不落帝国”。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准备。18世纪,英国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成为殖民大帝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4.法国的崛起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但是,欧洲各君主国武力干涉造成长期社会动荡。这时,一世用征服欧洲的方式再次将法国推向巅峰。然而,武力扩张并不能长久维持大国地位。直到二战之后,法国才在戴高乐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带领下,恢复了往日的光荣。
  5.德国的崛起
  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6.日本的崛起
  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同时写进《大宪法》的天皇制埋下了日本抬头的隐患。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
  7.俄国的崛起
  1917年,苏维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逐渐复苏。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8.美国的崛起
  1776年,北美13个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1929年,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来临,•加大了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国逐步走出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9.中国的和平崛起: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中国迅速崛起。
  热点5重要社会转型期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社会转型期: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党的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春秋战国: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兴起;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2.明末清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1)领域:集权空前强化。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1)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
  (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过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制度;工业化和民主建设开始启动;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对内改革: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2)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二、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4)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2.17~18世纪: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领域:继荷兰之后,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制度。
  (2)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3)思想领域: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构想。
  (4)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5)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民主化全面展开。
  (1)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
  (2)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3)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从国际运动方面看,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专政的。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1)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
  (3)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4)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5)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6)从国际运动发展看,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苏俄,理论变成现实。
  三、中国历史上错失的“战略机遇期”
  1.十五、十六世纪第一次错失
  进入十五、十六世纪以后,世界经济、、科技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转折关头:第一次全球化高潮涌动,世界历史开始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性发展,原有的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没落,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及制度呼之欲出。此时的中国仍满足于汉唐辉煌和农业经济、儒家礼教、科举制度,对新的世界大潮却视而不见,不思变革。其结果是,中国失去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发展近代科技和大工业的先机。
  2.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二次错失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借助近代科技、工业革命而强盛起来的欧美国家大规模东侵,企图把全世界纳入其殖民统治范围,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同时成为欧美侵略对象。此时,中日都处于封建社会末世。面对经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日本采取变革措施——“明治维新”,使其迅速成长为东亚强国。中国清王朝面对世界大潮,实行的是“中体西用”,不愿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
  3.辛亥革命——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并开启了民智。虽然中国这场并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迟到了300年,但如果发展顺利,本可以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第三个战略机遇期。事与愿违的是,辛亥革命虽然革命成功,革命成果却被窃夺。其结果是,中国不但未能抓住辛亥革命成功带来的战略机遇,反而陷入新的混乱,国无宁日。
  4.“”部分错失第四个战略机遇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东亚日本、韩、新、马、泰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等所谓“四小龙”、“四小虎”,形成所谓发展“雁阵”,经济迅速崛起。此时的中国,在经历过几个五年计划,战胜了三年困难时期后,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起飞条件。但是,此时中国判断“不可避免”甚至是日益临近,对国内阶级斗争的严峻性也进行了不适当的估计,建国后20年间积累的国力被错用。其结果是,中国部分错失了第四个战略机遇期,反而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热点6“三农问题”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一号文件”原指中共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现在已经成为中共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2年2月1日,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是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
  1.中国古代的三农问题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产业结构: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精耕细作;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农业日益完善,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号文件”原指中共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现在已经成为中共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2年2月1日,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是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的特点,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5)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农业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2.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孙中山在的“民生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新中“民生”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蓝图。
  (3)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在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基本上建立了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4.世界史上的主要农业政策(土地制度)
  (1)苏俄(苏联)的余粮征集制和粮食税政策
  战时政策中实行余粮征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对战胜国内外敌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新经济政策中实行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3)赫鲁晓夫改革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4)新政中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热点7乱象丛生的亚太局势
  1.2012年伊始,由美国及泰国主导的第31次“金色眼镜蛇”军事演习拉开帷幕,参加军演的还有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等7国,参演总兵力达1.3万人,是亚太地区迄今最大规模的军演,更因涉及海域敏感而备受外界关注。
  2.用“多事之春”形容2012年4月的亚太毫不为过,一轮接着一轮的地区冲突,一波接着一波的军事演习,让中国周边战云密布,区域内外的各方力量都在紧锣密鼓地加强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存在,以获取自身利益。在南海,中国与菲律宾对峙持续紧张,而美菲联合军演进入高潮,与此同时,美越军演也在越南中部的岘港登场,越菲两国,频繁挑动中国底线。在朝鲜半岛,据报道,发射卫星失败的朝鲜已经完成了第三次核试验的全部准备,近期朝韩之间的激烈冲突,甚至会逼迫朝鲜为了维护其最高尊严而展开一场所谓粉碎韩国“逆贼”的圣战。在东海,日本极右翼政客购买,而南亚印巴相继试射等等事件,让整个地区充斥着浓烈的火药味,亚太格局“乱”字当头。
  (1)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2)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以盟军名义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冷战爆发后,美国把日本作为远东的桥头堡,转而扶植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4)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5)1953年,朝鲜战争停火以后,美国舰队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6)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7)越南战争(1961~1973年)简称越战,为越南共和国(南越)及美国对抗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
  (8)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9)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0)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11)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