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深入浅出”

2019-11-21 11:19:35

张华清
  
  语文教学(包括其他学科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深入浅出”。
  
  因为它符合了人们的认知规律,遵循着科学的教育原理。只有“深入”,才能理解深刻;只有“深入”,才能把握真谛。也只有“浅出”,才能激发兴趣;只有“浅出”,才能产生高效。二者分处教学的两个阶段,“深入”在于课前备课,主要是对教材的钻研,“浅出”在于课堂落实,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尽管一前一后,但是它们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甚至也不存在承接关系。“深入”并不一定能够“浅出”。它们真正的关系是:“深入”是“浅出”的前提和保障,没有“深入”,“浅出”就没有了价值和分量。“浅出”是“深入”的落实和体现。没有“浅出”,“深入”也就会失去了意义。
  
  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深入”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教学目标“深”。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方向,是课堂一切活动所围绕的中心。没有目标的课堂,是漫无方向的游逛,是毫无收获的热闹。目标偏离的课堂,是失去重心的课堂,是虎头蛇尾的课堂。因此,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深”,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单单局限于文本一个点上,而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确定这一点,并将这一点纳入课程标准、单元要求这一目标体系之中。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文本目标“深入”到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里,实现前后联系。如此,课堂目标才会显得厚重、有深度,也才能显现出文本的实质。
  
  二是钻研文本“深”。这是“深入”阶段最重要的部分,是“深入”的根本。研究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但如果研究不深,达不到“钻”的程度,也难以上出好课。“钻”本身就有“深入”之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研究教材就是“挖井”,不是“挖坑”,更不是草草的“巡场”一周,即告完事。“挖”出清泉,学生才会尝到甘甜。钻研教材,即是通过教师的独自解读,获得自我认知,然后再广泛参阅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解读结论。换言之,就是在于透过平面的文本和资料,深入探究文本的中心、主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的思想脉络、探究作者的文化主张、探究作者的价值观念、探究生活环境……简单说,就是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及创作,深刻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独自做出个性化、科学化的思想、艺术解读,与作品、作者融为一体,化为我有。如此,就为教师在课堂中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打下基础。但现实情况是,不少语文教师不仅做不到对教材的“钻研”,反而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遍文本,便参考其他现成的东西,照本宣科了。对这类教师来说,其课堂是根本做到不深入浅出的。当然,他们也就体会不到钻研文本的乐趣,也自然不会感染学生了。
  
  从这个方面理解,大家平时所言“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是不妥的,因为这仅是从量上来说的,不仅缺乏深度,而且还是停留在“给”的阶段,并没有激发起学生自己主动去“取”。即使有人改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井水”,深度有了,但也还存在“给”的问题。
  
  三是了解学生“深”。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确定学习目标、钻研教材的目的理应为着学生。了解学生越深,其目标越能切合学生实际;了解学生越深,对教材把握得就越准确。因此,教师必须从多方面了解学生,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懂其心理、知其喜好、明其基础、通其思想……一句话,真正深入到学生内心之中。
  
  “浅出”,主要是指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和教师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
  
  学习方式就是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处理形式,这是学生把握教材内容的关键。只有找到恰当的形式,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也才能实现学生获取效益的最大化。这就好比获取井水一样。教师挖好水井,但不能直接打好水到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找好绳索和水桶,或搭好架子,装上辘轳,然后让学生自己主动取水。这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积极行为,如此才会感受到其中甘甜,才能掌握这一本领。教师的另一作用是,当学生出现体力不支,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障碍时,及时帮助一把。从学生乐于接受的角度来说,这些学习方式应该是符合其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准的,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比如,对话、表演、讨论、激辩等都是学生喜欢的。但这也要求教师做正确的引导,不能使其流于形式,仅存热闹。从教师角度说,目标简明,环节简洁,评价简练,练习简要等,都是“浅出”的表现。这来源于教师课前的“深入”,也更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和灵活的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当然,教师的智慧还体现于课堂上通俗幽默的语言。通俗能达清楚明白、浅显易懂之能;幽默能增兴致昂扬、轻松快乐之效。但通俗,绝不能庸俗,更不能低俗。在如此环境下,课堂达到高效也就是自然的了。
  
  可见,课堂教学达到“深入浅出”,确实是一种高的境界,需要教师努力锤炼自己的功底,增加自己的智慧。同时在教学中,力避照本宣科的“浅入浅出”、高深莫测的“深入深出”和忽悠显摆的“浅入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