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境场创设和分类设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25 07:52:03

1 2 下一页

  作者:四川资阳市安岳中学 陈默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将会对学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性格产生深远影响,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活动就必须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变为求真、向善、创美的全面教育活动。经过反复实践,笔者对审美活动的实施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创设境场,实现美育

  (一)展示图景

  高中人教版现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入选了《蜀道难》,诗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惊险的山川。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随着感情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激荡着读者的心。太白峰不可逾越的险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写山势的高危,衬以“回川”之险,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诗人着重写峰路的萦绕和山势的险峻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

  李白以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蜀道之难。但仅仅是语言表述所展示的艰险靠没有生活积淀的学生来理解是难以准确把握的。教师应在上课之前准备好相关图画,适时展示出太白峰的高峻形象,“天梯石栈相勾连”的模样,“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怒气,“青泥岭”的险峻,将学生带入诗中境场,让他们真正感悟到“蜀道之难”难在何处。

  (二)音乐伴奏

  《琵琶行》中对于音乐描写有四大妙处。一妙,妙在比喻手法的运用:以声喻声,化无形的音乐为形象可感的声音,写出琵琶女演奏乐曲的轻重缓急、流畅凝涩、激越高亢、悄无声息等特征。“急雨”写乐声沉重抑扬,“私语”写乐声细碎轻柔,“大珠”“小珠”表现乐声清脆圆润,“莺语”表现乐声流畅婉转,“冰泉”表现乐声顿挫凝滞,“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表现乐声忽然从静默中暴发,激越雄壮,“裂帛”表现乐声戛然而止。二妙,妙在运用拟声词直接记录乐声,“嘈嘈”“切切”“间关”使人如闻其声。三妙,妙在指法娴熟,“转”“拨”“掩”“抑”“拢”“捻”“抹”“挑”“画”,样样精通。她融情于乐,技艺高超。四妙,妙在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通过对曲终后人们依然沉浸在乐声中如痴如醉的状态的描绘,烘托了琵琶曲的感染魅力。

  在教学中应当准备好舒缓、低沉、充满幽怨情怀的琵琶曲让学生感悟音乐节奏,感知音乐对人内心的感染力。

  (三)师生游戏

  《兰亭集序》出现在课本的第二册中,恰好该学期要经历暮春时节,为了让师生都感悟到文人雅士当时的乐趣及人生体悟,可以将该课调整至开学之初来学习。同样为了切合文本所提及的时间“暮春之初”、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活动“修禊事也”,可以将该课安排在三月之初,选一处环境清雅、山环水绕的地方,师生可以先到水边模拟古人做“禊事”。老师担任主持,即充当王羲之的角色,同学则扮演文人雅士,没有音乐,没有喧哗,师生带着酒杯等道具,开展诗歌吟咏活动,感悟“群贤”的乐趣。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