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地热开发应对雾霾天气

2019-12-06 15:23:32

“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饱受雾霾困扰的情况下,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地热能源的普及和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日前在江西新余举办的中国科技创新引领地热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如此表示。    近年来,地热开发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开发地热能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使得浅层地热能的高效采集、利用成为现实。    参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指出,中国的雾霾天气主要源于城市能源结构不合理,而发展清洁能源是调整结构,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热泵能够实现地热、余热等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减少冬季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处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可应用热泵资源主要包括深层地热、浅层地温、再生水、电厂余热等,初步测算资源储量可为8亿平方米的建筑供热制冷。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热泵供暖面积达3670万平方米,约占全市供热总面积的5%,每年可减少煤炭用量约150万吨。    近日,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两对地热井顺利通过当地房管部门的验收,项目运行后可解决这一地区30万平方米的供暖问题。院士汪集暘表示,这种浅层地热能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般小于200米深度范围内,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一般低于25摄氏度的热能。    1977年利用地热发电成功,至今仍在运行的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电站,则引进新技术以提高效率。“以往地下水只有150摄氏度以上才能用于发电,新技术使得90摄氏度以上也可用于发电,效率也提高约30%。”多吉告诉记者,每个机组年节约标准煤25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987吨。    世界地热协会主席纽森指出,中国对地热的开发将有助于应对大气污染。此举对世界地热资源开发应用也意义重大,不仅体现在地热资源市场方面,还包括技术创新、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    “这些可以促成地热产业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环保效益,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是双赢的。”纽森说。    中国提出,到2015年全国地热供暖面积将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    根据2013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中国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其中雾霾天气较为严重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量负增长。    国务院参事王秉忱说,在政策扶持下,地热发电、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也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地热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和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地热使用成本高等因素依然制约地热产业的普及推广。    “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规划建设城市‘热网’,将地热应用从独栋建筑推广到整个城镇。”汪集暘建议,中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探索建设低碳社区、绿色城市,对于调整能源结构和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