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依据教学的客观规律形成的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理念给予了理论化、系统化、实践化,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搭建了实验平台。
【关键词】化学 诱导 探究 兴趣 自主学习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依据教学的客观规律形成的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此方法进行教学,效果颇佳。现谈几点体会:
一、要吃透学生。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按自己已有的想法、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接受新知识。因此,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会造成什么样的障碍与影响,对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活动极为重要。
我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自己对学习也没有太大的信心,所以平时不爱发言。而且自学能力比较差,不善于预习、复习和总结,总爱"吃等食"。针对这些缺点,我会预先给学生发一份学案(内容是课本上的重点、难点),形式简单、明了,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明确了,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二、要吃透教材,教师要分析教材的知识层次,明确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展开的,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基本价值。其次,对教材的分析要着重分析知识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教育价值,以便充分发挥知识价值的功能,寓能力发展于知识教学之中,寓品德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
以沉淀溶解平衡第一课时为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2、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常数的含义,知道溶度积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实质并对相关的试验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课上我不再采用常规的"教授"模式,而是采用以"诱" 促"思"、以"情"激"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是辩证法的真谛。即谓之"诱思教学思想"。诱思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攻、思维为主线的教学特点,重在让学生参与,积极的去思考、探究问题,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去记住知识。
在课上我将相关的内容设置成了问题(但问题一定要设置的巧妙,不能过难),诱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本节课开始我以生活中常见事例为例来引题:同学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水垢啊?它是什么颜色的?有谁想过它的主要成分吗?
有了这些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会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不但能够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效率还会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他们从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有了对学习的乐趣,他们才会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成绩自然而然的也就提高了。
三、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认知规律;协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及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评价,保证素质教育的逐步实现;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始终营造一种支持学生学习的宽容、轻快、积极的心理氛围;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引导学生设计好整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并准确地诱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保证认知活动的健康发展。仍以沉淀溶解平衡这节课为例:
首先分析单一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行为,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引入描述这种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在沉淀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分析沉淀的溶解和生成,最后考虑比较复杂的沉淀转化问题。本节的另一个设计的特点是自始至终依据实际例子来诠释抽象的概念,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一般规律一步步揭示沉淀溶解平衡的实质。所选实例包括PbI2的沉淀溶解平衡,"钡餐"透视、钡中毒的解毒、ZnS沉淀的转化、污水处理、水垢的生成等。这些案例涉及生活、生产,涉及人们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可以极大的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减少讲授课时,多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多引导他们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创作、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课堂是舞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必须探索、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来源:知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