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守住自己的神圣领地

2019-11-26 13:06:47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生命成长历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诚然,如果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帮助和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正确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并借助于各种学习手段,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走进智慧的殿堂,领略绚烂的人类文化和多彩的人类文明,使学生的心灵纯净,灵魂高尚,那我们做“教师”的还有什么遗憾呢?复杂的是,“教师”常被时代的意志扭曲着,一会儿沦为高度物质化社会中的卑贱者,一会儿被挤压成应试教育的“执行者”,一会儿被吹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会儿被贬斥为“误尽天下苍生”的替罪羊。是神圣还是卑贱,是崇高还是附庸?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而不懈努力,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之需而寻找一个衣食无虞的饭碗?当然,这烦烦扰扰、纷纷纭纭自有它的某些必然性与复杂性,但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只有让最简单最质朴的东西沉淀在心中,坚守住自己的一方领地,才能在潮起潮落中永远守住前进的航标灯,而不致随波逐流或晕头转向。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教师从事的正是“播撒阳光”的事业,她的神圣和庄严,她的美丽与灿烂,常令人心动,常鼓舞人心。做教师的首先面临着把教育当“职业”和把教育当“事业”的选择。当教师的社会身价不断上升,当单一的价值取向,不够合理的社会评价标准,普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使学校的教育趋向单一的“升学率”追求,走向应试教育的死胡同时,如果我们没有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没有自己精神追求的准确定位,没有对教育本质教学本质的坚持,不能登上人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高地,瞩目时代瞩目世界瞩目未来,我们就很可能在应试教育、庸常教育的现实中异化。急功近利、各种赞誉、各色桂冠只会带来一时的虚荣,而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才是效率的真正指向和归宿。在教师眼中,每一个汉字都应蕴涵着我们祖先的灵性与智慧,每一篇文章都能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人类文明对话,每一点知识都能引导我们去探寻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奥秘,每一堂课都能成为我们的学生历练学习能力、形成思维品质、陶冶文化素养的一方天地。以这样的教育视野、这样的情感、这样的境界去从事教学工作,我们的教学就不会仅仅盯着高考、中考,教师这一称呼也就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也是我们生命的过程。当爱因斯坦的《论教育》,当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成为我们反复阅读的精神食粮,淡泊名利,追求本色,把我们的工作和人类文明承传的伟大事业结合在一起时,我们不仅会感到一份责任,也会品味出自己生命的价值。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人生意义的追求,应成为我们精神家园的守望台。黑塞说:“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一个教师没有这样的人生定位,没有这样的精神追求,不能逐步地充实与完善自己,又怎能成为一个优秀文明种子的播撒者?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必须爱读书。读书,寻中华文明之根,品人类文明之味,明沉重与永恒中的精髓;读书,挟民族文明与世界文明交融,析融合与差异中的精义。在阅读思考、批判继承中明亮自己求真的双眸,开阔包容豁达的胸襟,涵养真诚质朴的品格。多少教育前辈谆谆告诫,要“做”好教师,就要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要做“好”教师,就要文理兼通,学有专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优秀同行的教育实践及思考。歌德说:“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中学习到一些东西……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我们要热切地寻求着教育的脊梁们,从著名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激情、睿智、执着中汲取精神养料。“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我们何愁找不到自我,找不到存在的感觉,找不到生命的价值?

教师精神的家园,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个性中,滋养于全人类的阳光雨露里,不仅有传统的血脉,更有常新的现代意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民主平等这些现代意识深植于心中,我们才不会把教育的目光仅仅盯住“考试”、“竞赛”,而以我们生命的真诚去面对每一天都充满希望的年轻生命。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做思想园圃的播种者

孔子说过“多学而识之”不如“一以贯之”。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灵魂来贯穿的话,那么在教学生涯中就没有立足之地,就会迷失方向,步入歧路。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中,这个灵魂就是“思想”。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其实,一个人的生存价值正在于他能思考,在于他有思想。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拥有这样的“思想”,传输这样的“思想”,进而教会学生“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教学生思想呢?

美国思想家和翻译家艾伦·布普姆,一生致力于逐字逐句地重新翻译和解读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及现代的卢梭等人的著作,力图恢复这些经典作品之中所蕴涵着的鲜为人知的价值观。他曾反思美国传统教育模式正在逐步剥夺青年人的思想深度和活力,导致年轻一代美国人的道德虚无主义,导致美国文化的深层创造力的枯竭和高贵感的迷失,导致了社会和人的思想的平面化。他认为只有借助对伟大的经典作品的不懈解读,才能重新找回思想的崇高和深邃。

我们的教育,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现在的学生由于高度物化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冲击,他们中已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文化经典。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除了作业与练习,除了课本与文具,就几乎再也寻觅不到一本像样的读物,更不必说经典读物了。我们常常感叹学生素质低,他们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不会行车走路,不会与人相处;他们幼稚,他们偏激,他们自私,他们冷漠,他们除了享受物化的生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没有自己的人生思考;他们思想的低幼化色彩浓郁,他们的性格、秉赋、品位、气质让人摇头叹气。这一切就来源于缺乏对人类文化经典的阅读,缺少必要的精神陶冶和涵养。

台湾著名学者说:“人们但知追求物欲而忽视了精神上的修养,于是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浑浑噩噩,茫然而无所措、无所从。人心如此,国际如此,整个世界人类何尝不如此,危机重重,人类再不回头,终将走入没顶的深渊。”并非危言耸听,实乃振聋发聩之语。分析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所缺乏的正是基础人文精神的支撑。如果不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谁能保证明天的社会有真善美?教师的责任在何处体现?在于唤醒学生的“灵魂”。唤醒学生的怜悯之心,激发他们的同情之心,升华他们的友爱之心,滋润他们的善良之心。学生的“灵魂”唤醒了,滋润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就都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说得好:“教育的本质正在于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和升华,以此来压抑人的内在的恶因子。”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源头”与“活水”。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做个性化课堂的构建者

《世界人权宣言》中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鼓舞人心的课堂教学的最宝贵的品质。在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最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对话,最有可能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和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的指导、组织和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能力,学生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亦带动了教师的热情。这是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理念。在这样的课堂里,不断地产生出优秀的教师,不断地涌现出优秀的学生,课堂已逐渐成为一个愉快的欣欣向荣的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课堂教学的个性,来自于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理解。它不是指教师特有的性格和特有的方法,而是指教师对文本有个性有创意的阅读理解。教师要读出文本的精神与魅力来,要读出自己个性的感悟与理想来,要读出文本的精要与框架来,要读出文本中文本间的区别与联系来。在个性化阅读方面,教师应是学生的示范,没有个性的教师自然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

课堂教学的个性,还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的火花。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这是平等对话的前提,根据文本特点,尊重学生差异,这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条件。

课堂教学的个性,还来自于教师的锐意与决心、智慧与才情。课堂中教师怎么“教”?“教”出你的个性!你是教师群体中的唯一,因为你代表了你自己。我们要扔掉拐棍,自己走路;我们要冲破框框,独自感悟;我们要砸碎枷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自以为是,不追风不盲从,勤于学习,积极思考,“教”出一个活泼泼的让人刮目相看的崭新的你!

课堂教学的个性,还来自于发现。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被激发出来,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

《美国优秀中学的标准》中提到高质量师资的主要标准是“全面了解所教的课程,愿意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他非常关心学生能否取得成功。”新的课程改革也加强了对“人”的真切关注。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学会“经营”自己,从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力求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主动建立教学小环境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那么教师的工作就总是在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乐趣。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正是做教师的价值所在。明乎此,我们所从事的就是常新的事业,就是洋溢人生乐趣的事业,就是充满生命意义的事业,如此伟大神圣的事业,我们岂能轻易放弃?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的一句话:“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