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尚华教授于198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双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南加州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并于1991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受聘于南加州大学之前,他在波士顿大学任教,并兼任在XeroxPARC,MIT,NASAAmes研究中心,Intel,明尼苏达大学,IBMAlmaden研究中心,伊利诺伊大学Urbana分校,Akamai科技,MicrosoftRedmond,NewEngland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或教学工作。滕尚华教授是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会士,斯隆基金会会士。
1960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82毕业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4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获硕士学位;1988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获博士学位。现任澳大利亚科学院、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微光子学中心首任主任、光电子学首席终身杰出教授,斯威本大学副校长,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主席。 顾敏教授是公认的三维光学成像理论的国际权威和先驱者之一,在三维光学成像理论、混浊介质中的光传输的研究、多光子诱导物理和生物纳米光子学领域的研究方面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独立撰写了两本光学成像理论专著,在Nature、PhysicsReviewLetters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在多光子荧光三维光学显微成像、三维光学数据存储和光子晶体等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对于推动现代光学显微成像和激光光钳的发展具有重要及关键作用。
龙乐豪(1938.7.4-),火箭专家,1938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一个贫农家庭。在华中师大附中完成中学学业。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同年分配到第五研究院第一总体设计部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组长、总体室主任、长征三号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1984年任总体设计部主任,1986年与1989年先后兼任长征三号甲火箭副总设计师与总设计师;1991年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任长征三号甲、乙、丙火箭总设计师与总指挥
徐光宪,浙江上虞人,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多项学术大奖。著作有《物质结构》、《稀土的溶剂萃取》等。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王安青年照1920年,王安出生于上海,十六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并且在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还可以找到他那时的照片,略带羞涩,却眉宇昂扬。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王安赴哈佛大学求学,于1948年获得应用物理博士学位。也就是在那时,他对电子计算机的兴趣和天分开始凸显了出来。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王安并没有离开。他留在哈佛,和霍华德·艾肯一起设计制造“哈佛马克4型”计算机——艾肯的第一台全电子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和当时其他类似的机器一样,使用磁鼓作为外存储器,但是主存储器的选择却煞费心思。水银延迟线速度慢,而威廉姆斯管还尚未投入使用。王安打算另辟蹊径,从磁存储入手。 1949年,王安申请了“脉冲传输控制装置”的专利。在专利文件中,他写道:“这种装置既可以做为开关,也可以做为存储装置。它不会受到机械部件的限制。它没有活动部件,能够达到很快的开关速度,而用于存储的话,性能也会超过其他存储设备。这种装置很适合用于在不同运算速度的机器之间传递数据。” 这项专利催生的磁芯存储器,在之后的二十年中,一直是计算机主存储器的首选,直到集成电路技术成熟,才将其赶下历史舞台。而在磁芯诞生之后不久的60年代初,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三位年轻人开发了一个争夺地盘的游戏,被视为现代计算机病毒的始祖。那个游戏,就叫做“磁芯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