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学家、药学教育家。长期从事药物分析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是中国药物分析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积极从事者,在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药物的质量分析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算机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六味地黄汤(丸)的方剂学研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多项,其中8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发表论著280余篇(部)。在发展学科、创建专业、培养师资、教材系列建设诸方面成绩卓著。
袁承业:两弹一星功臣。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袁承业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去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5年获得科学副博土学位。1956年回国后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下半年组建了多肽合成小组。1958年后曾从事过电离辐射防护及织物防毒浸渍剂的研究。后根据上级下达任务,组织及领导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研究成功的两种核燃料萃取剂先后在实验厂中试,然后分别组织生产,在我国两弹一星任务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围绕国家对稀有金属的需求,把萃取剂的应用方向调整到稀土、镍钴铜以及贵金属的分离,其研制的P507成功应用于单一高纯稀土生产及钴、镍分离,并已成为我国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萃取剂品种。近20年来,袁承业课题组积极开展具生物活性有机磷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并结合和化学生物学的发展,以细胞凋亡为基础研究出有关治疗重要疾患药物的先导化合物。1951年袁承业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去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5年获得科学副博土学位。1956年回国后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下半年组建了多肽合成小组。1958年后曾从事过电离辐射防护及织物防毒浸渍剂的研究。后根据上级下达任务,组织及领导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研究成功的两种核燃料萃取剂先后在实验厂中试,然后分别组织生产,在我国两弹一星任务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围绕国家对稀有金属的需求,把萃取剂的应用方向调整到稀土、镍钴铜以及贵金属的分离,其研制的P507成功应用于单一高纯稀土生产及钴、镍分离,并已成为我国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萃取剂品种。近20年来,袁承业课题组积极开展具生物活性有机磷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并结合和化学生物学的发展,以细胞凋亡为基础研究出有关治疗重要疾患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徐国钧(1922年11月17日—2005年6月17日)男,汉族,江苏常熟人。生药学家和药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药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生药学中药学联建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国家科委进步奖医药评审委员,国际中草药学会(日本)常务理事等职。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学报副主编,国家药典委员会名誉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