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是一所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省属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大理医学院(本科院校)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合并组建为大理学院。2015年,经批准更名为大理大学。大理大学是云南省地处非省会城市办学高校中成立最早且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39年的本科办学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药学、教育学和生物学为优势,民族学和艺术学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本科学校。
学校坐落于滇西中心城市——大理。校园总占地面积230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有古城和下关两个校区。学校芳草凝绿、鸟语花香,被誉为“山水中的大学、大学中的山水”。
学校设有教学学院17个,直属附属医院2所(三级甲等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学校设有本科专业6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30000余人。有专任教师106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493人,教授14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700余人。有“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云岭学者等专家学者70多人次。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云南省首批智库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2个;云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智库等共13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了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科研水平大幅提升。近5年,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7项,国外基金项目12项。2016年,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项,分别名列云南省高校第4位和第6位。学校教科人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少数民族基督教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跨中缅泰民族登革热知识、态度和预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等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参与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洱海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的研究工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8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18项。大理大学学报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地处非省会城市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现与22个国家和国外48所大学建立了教育教学及交流合作关系,并在柬埔寨创办了首个汉语专业,在老挝、柬埔寨和泰国设立汉语实习基地,是云南省首批“走出去”试点高校和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获批成为泰国“海上丝路孔子学院”中方承办院校、全球孔子学院奖学金招生资格院校和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考点。据公布的最新数据,全日制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0位,在中国西部高校中名列第1位。自2002年起,每年一届的“国际日”活动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留学生教育,稳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是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云南省首批国家级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云南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云南省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08年以优秀结论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学校扎根边疆民族地区,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类高素质人才10万余名。2006年至今,连续10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当前,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服务定位,秉承“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的理念和“博学达真,大德至理”的校训,紧紧围绕建成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人才高地和学术高地、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等教育开放合作示范基地的“两高两基”发展目标,以“三化一突破”为主线,着力推进教育思想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教育水准国际化、实现博士点零的突破,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把学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南亚东南亚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