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溯源:脚正不怕“鞋”歪

2019-10-21 19:15:57

  

“鞋”字源流

  从古至今,人们脚上穿的鞋子有好几种名称。上古时期“鞋”叫屦。汉代以后,鞋子的名称叫履。到了南北朝时期,盛行穿木屐,这是一种木底鞋,底下有钉齿,防止滑倒。但这种鞋只能在家里穿。鞋的另一个称呼为“靴子”“长筒靴”。

  古代的“鞋”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繁写的”鞋”字为“鞵”,左边是“革”,右边是读音。简化后,右边改成“圭”,“圭”字读gui,与“鞋”字的读音相去甚远,不如“奚”字靠得近。好在形声字的声旁十有七八是不准的,我们不必细究。

  “革”表示去毛加工过的兽皮,这是制鞋的原料。“鞋”的本义就是指用兽皮制作的鞋子。泛指鞋子。

  鞋的种类很多,有:皮鞋、布鞋、球鞋、拖鞋、凉鞋、旅游鞋、草鞋等。

  与鞋相关的词有:鞋油、鞋店、鞋匠、鞋拔子、鞋底等。

  古人很重视识字教育,为了让人记住字的读音和意思,编出儿歌、字谜或相关故事,引起学字人的兴趣。民间文学中,就有很多字谜故事。

  据说,清朝宣统年间,湖北有位穷秀才,到江南一户人家当教书先生。他手摇一把破扇子,到村头散步。见一位年轻女子,坐在门口纳鞋底。这女子恐怕已知道穷秀才的来历,看了他一眼,笑道:“户羽石皮,湖北先生摇破扇。”

  教书先生一听,知道这年轻女子说的是他。这位先生文采出众,看到这女子手中纳的鞋也不怎样齐整,歪头歪脑的,便回应道:“革圭不正,江南女子纳歪鞋。”

  这上联的“户”“羽”指“扇”宇。“石”“皮”。指“破”字,组合成教书先生手中的“破扇”。下联的“革”和“圭”,组合成“鞋”字。“不”“正”二字组合成“歪”字,指女子手中的“歪鞋”。两词上下对应,再加上前面的名称“湖北先生”对“江南女子”,后面的动作“摇”对“纳”,前后上下,对仗工整,可谓丝丝入扣,整齐一律,天衣无缝。

  据说,后来这教书先生和青年女子经常一唱一和,吟诗作对,就这样一来二去,日久生情,经人撮合,教书先生入赘女家,成了一桩美好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