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题十大采分点(四)

2019-12-04 19:48:35

  作者:邱云

  采分点之四:通假字通假,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代替本字的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和本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这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13)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分析:句中的“帅”和“见”都是通假字,“帅”通“率”,是“率领、带领”的意思;“见”通“现”,是“显露、展示”的意思。如果不能看出这两个是通假字,翻译时可能会词不达意。

  参考译文:章君依仗济世的卓越才华,在闽地敌寇大兵压境的时候,曾经树起大旗,准备好战鼓,磨砺长矛,率领军队进攻敌寇,击退了他们的侵犯,这是因为他有意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的才华啊。

  对于通假字,我们复习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经典语句识记。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应加以归类梳理,结合语句来强化识记。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通“授”。又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种识记法,既能识记通假字,还能避免默写时写错别字。

  2.根据读音推断。因为通假字与本字之间读音相同或者相近,充分依托上下文,判别某字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并依语境推断其假借义。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通“早”。

  采分点之五:重要虚词

  虚词是辅助实词构成句子语法结构或表达语气的。大多数虚词能在现代汉语里找到相对应的虚词加以解释。同学们应对考纲要求掌握的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然于心,只要句中出现,就可能是得分点,要格外留心。如:

  (14)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15)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16)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分析:(14)句中的“乃”是一个得分点,在这里做副词,可译为“才”。(15)句中的“以”是文言中的高频虚词,句中出现了两处,第一处做介词,可译为“在”;第二处做连词,表示目的,可翻译为“来”。(16)句中三个重要虚词,“以”,介词,可译为“把”;“所”是“所”字结构,“所恶”就是“厌恶的人或事”,“所喜”就是“喜欢的人或事”;“之所以”中的“所以”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表示结果),而是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参考译文:(14)六月庚子这一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15)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16)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对于重要虚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记典型实例。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转折、修饰的三种用法。

  2.看词语结构。如:“所”往往与动词组合,构成“所+动词”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判断出,“所”做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同时,“所”还可以和“为”结合,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判断“所”为助词,表示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