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凤君
神,这个字是借用了“形散神聚”中的神,本来指的是散文的灵魂。我在这里把它拓广一下,用“神”指代文章中人物、事物的特征。
人有特征。如:关羽的“义”,岳飞的“忠”,宝黛的“情”,和珅的“贪”。
事物也有特征。如:泰山之雄,珠峰之耸,赵州桥之杰,圆明园之耻。
写作,就要抓住人或事物的特征来写。
今人文章,频频出现罔顾公众认知,盛行擅自篡改历史人物特性之风。试想:若以见利忘义“描”关羽,以投敌卖国“绘”岳飞,以朝三暮四“说”宝黛,以公而忘私“述”和坤,若非喜剧,岂不是把公众的认知当儿戏?还有人倡议,要重建圆明园,以此再现大国风采。唉,这与伤口上涂脂抹粉何其相似!圆明园之耻,莫非已成荣耀?
昨天,我和学生做八年级现代文阅读题,内容是泪琥珀的《草堂游记》,草堂,指的是杜甫草堂,泪琥珀是谁,我不知道,但对此文我却颇有微词: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后的杜甫,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这说明:清贫、潦倒、忧国、爱民、舍己情怀,是草堂初成之时杜甫的基本特征。我们要纪念杜甫,瞻仰草堂,写作《草堂游记》,大概不应该偏离这个特征太远吧。
现在我就以分析泪琥珀的《草堂游记》的片断为例,探究写作之道:
“杜甫草堂”,四个大字,悬于正门。字体苍劲,又不乏飘逸。两侧艳红灯笼相映,衬托出淡淡喜庆气氛。此四字,若为后人所书,对其苍劲飘逸的赞誉,意在赞杜甫还是赞后人的书法好?红灯笼的喜庆气氛,不知喜庆杜甫还是游人还是草堂?
小径铺满青石,两侧翠竹峻拔,竹香暗涌,一株株高大树木不时出现在视线之内。一座木质凉亭,建于碧绿的湖面之上,倚栏观望,湖中红鲤集结,纷纷涌向游客抛洒的食物周围,红白相间,摇曳生姿。碧水中是点点红韵蓬蓬勃勃,点点红韵在绿水中浮浮沉沉,构成一副灵动的图画。倚栏观鱼,心随鱼动,心随水荡,荡漾在浅浅的思绪之中,悠悠然然……还是这般的石径,两旁梅花点点绽放,枝间串串小红灯笼,静挂其间,与粉色花朵交相呼应,一片繁盛。眼前出现一座古塔,四层构造,年代久远。簇簇翠竹,依路而生。阵阵竹香,萦绕沁脾。一座假山之上,一股清流倾泻而下,潺潺声音,似跳动音符,清脆悦耳。不时点点红梅,俏皮地探出头来……读文到此,心目中的杜甫荡然无存,一个闲情雅居的官宦富绅跃然纸上,难道这就是杜甫另外更真实的一面?难道这就是杜甫的真故居?令人困惑叹息。
此繁华盛景,若为杜甫营造,那么曾耗费了多少钱财,谁说杜甫清贫?若为后人所建设,岂非相当于向廉者腰里塞脏款,向岳飞怀中揣叛文,在圆明园遗址中建歌舞厅!亵渎啊!
杜甫草堂非一时所建,历朝历代营造者有之,已成事实,无法深究。但作为写文章的作者,总不至草堂有啥就写啥,终究文章不是照相机,需要根据文章的主旨选裁取舍。毕竟杜甫才是这草堂的灵魂。清幽之境可略写,华美景观宜删除。若过于粉饰其景致繁华,而掩蔽杜甫清贫、潦倒的真实,把美景作为讴歌的对象,对赏景溢美乐此不疲,那么,杜甫可贵的特质情操,还存否?
有个典故,说的是维纳斯的雕像完成后,雕塑者请了许多名人加以评定。大家看后都说非常美,而最美的还是她的左臂。人们把所有的目光都关注在了雕像的左臂上,但作者当即敲断左臂。众人问为何,作者说不能因为局部的美,而破坏了整体美,如果那样,我宁愿它是残缺的美!
在杜甫草堂的游记文章中,若景物之繁华对表现杜甫人格魅力有害无益,我建议,还是砍去这些繁华景物“劳什子”(语出《红楼梦》贾宝玉对玉的称呼语)算了。娇饰失神,慎之慎之!
附:
草堂游记
作者:泪琥珀
杜甫草堂,素有耳闻。今日有幸,踏入堂内,感受浓浓氛围,是我最大收获。
午后阳光,充足温暖,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前往杜甫草堂。此堂位于成都浣花溪畔,是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传唱人间。草堂故居,现称为文学“圣地”。
“杜甫草堂”,四个大字,悬于正门。字体苍劲,又不乏飘逸。两侧艳红灯笼相映,衬托出淡淡喜庆气氛。进入院内,便是另一番清雅天地:小径铺满青石,色泽沉稳,不知走过了多少人的足迹,出现在多少人的梦中。两侧翠竹峻拔,竹香暗涌,一株株高大树木不时出现在视线之内。片片树叶,印写了多少年的历史笔迹?枝枝树丫,又驻留过古人多少的情愫?那生扎地下的根系,如不变的深深情怀,交错缠绕,稳稳盘结。一座木质凉亭,建于碧绿的湖面之上,三三亮亮的游客,在此小憩。倚栏观望,湖中红鲤集结,纷纷涌向游客抛洒的食物周围,红白相间,摇曳生姿。碧水中是点点红韵蓬蓬勃勃,点点红韵在绿水中浮浮沉沉,构成一副灵动的图画。倚栏观鱼,心随鱼动,心随水荡,荡漾在浅浅的思绪之中,悠悠然然……
继续前行,还是这般的石径,两旁梅花点点绽放,枝间串串小红灯笼,静挂其间,与粉色花朵交相呼应,一片繁盛。眼前出现一座古塔,四层构造,年代久远。不知何故,塔门紧闭。古塔在鸟语花香中,沉静而立,自有一股无形的沉稳沧桑。
簇簇翠竹,依路而生。阵阵竹香,萦绕沁脾。一座假山之上,一股清流倾泻而下,潺潺声音,似跳动音符,清脆悦耳。不时点点红梅,俏皮地探出头来,偷偷听着这怡人的乐符。清亮之中,泛出滴滴红妆,更显雅致。
依路前行,便来到草堂故居。门前一块石碑,刻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篆有杜甫这首千古绝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石碑盘有一杜甫的石刻雕像,线条简洁,勾勒出清瘦的杜甫之容。穿过拙朴的竹门,我便真正踏入茅屋之境。
茅屋简单之极,如屋便可依次看到原貌。昏黄灯光,映着简单灶台,四方餐桌,摆放一侧。主人卧室,只有一床一桌一椅。一张竹塌,放于客厅,是会客之所,谈心之处。两侧墙壁挂有两幅书画,在岁月的流逝中,昏黄了面目。书房,应是最奢华的。一张书桌,一把读椅。一些手稿样的纸张在书桌之上。一张低矮书几,置于一旁。几前一张小凳,默默相伴。想必就是在这张书几上,伟大的诗篇不断从杜甫的笔下倾淌而出,化为人世间的千年绝唱……
如此茅屋,简陋却又肃穆,坐落这怡人的浣花溪畔。竹树相映,流水萦回,小桥勾连,梅花装点。这里,如此古朴典雅,幽深静谧,秀丽晴朗。在这水木清华之处,这位伟大的诗人,用自己的心血,凝成多少不朽的诗篇:或情真语挚;或大气磅礴,扣人心弦;或沉郁顿挫;或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或精致温婉;或清丽清新……在这里,他放笔咏怀,直抒胸臆,虽生活落魄清苦,却一身凛然傲骨,让人无限敬仰。
杜甫草堂,进入其间,便沾染一身淡淡诗气。它的沉静,它的淡然,它的坦荡,它的优雅,都是让人心驰神往的无限魅力。我希望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受到熏陶,沾染一身的淡雅诗气,更希望无形中浸染的是丝丝雅气,和如这位伟大诗人的铮铮骨气与淡泊清气。